白瑤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近些年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大量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生活習慣,成為當下替代傳統媒體最炙手可熱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渠道,但與此同時也為把關工作帶來難度。形形色色的傳播者通過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平臺傳播多彩多樣的內容,使得把關工作陷入困境。
在傳統媒體中,傳播主體僅限于媒介組織,把關人有著強烈的角色意識,扮演著把關人角色,承擔著把關責任。但傳播主體在新媒體視域下不再只是媒介組織,而是分散到廣大公眾,不論身份、地位,人人都有傳播權,他們可以通過發送文字、音頻視頻等傳播信息,或者將這些信息重新編輯再創作,其中也不乏歪曲編輯,改變事實原貌,混淆視聽的行為。這其中把關權被無形中賦予到任何傳播信息的人身上,把關權的使用對象范圍無限放大,失去了昔日的傳統把關人對把關權的專屬使用權,把關人愈加普遍化和平常化,把關人角色弱化。
傳統媒體下媒介組織獨享傳播權,擁有對把關權的專屬使用權,他們能決定受眾接受什么信息內容和以什么樣的形式接受,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媒介組織安排的信息,自身無法進行傳播,因此,雙方角色是固定的,一方只能是傳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傳者,二者之間的界限涇渭分明,傳播者的把關人角色感極強。而在新媒體視域下受眾不再是媒體的“提線木偶”,人人都是傳播者,再也不是單純地接受信息,他們有思想有能力去把關自己傳播的內容,能夠判斷和決定傳播哪些內容,不傳播哪些內容,成為“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和建構者”。[1]傳受雙方的角色不再固定,新媒體視域下的每一方都可同時扮演著傳播者和受傳者兩個角色,既可以作為受傳者接受信息,也可以作為傳播者發布信息,傳受合一,二者的界限愈加不明顯。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把關人,把關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被淡化,往日傳統媒體下的把關人必須具備專業的媒介知識和素養以及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而在新媒體視域下受眾不需要具備任何專業媒介知識和素養,只需掌握些許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便可發布信息,由于缺乏專業的把關知識和素養,新媒體視域下的大部分把關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情緒決定傳播哪些信息內容,其把關規范性和專業性大大降低。
因此在新媒體視域無論是媒體還是受眾,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二者之間界限淡化,以及把關規范性和專業性降低,進而導致把關人角色弱化。
與傳統媒體單向性傳播相比,新媒體的交互性使其傳播成為一種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人們既能傳播信息,也可以接受信息,當傳播與人們休戚相關的信息時,會引來廣泛討論,人們相互交換意見,表達觀點,提出建議,形成互動的情形。而在這種互動過程中,人們漸漸會忽略哪一方是傳播者,哪一方又是受傳者,進而導致傳播過程中把關人角色模糊。
另外,新媒體視域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二者也開始互動,并漸漸互動頻繁,“在各類網絡輿論事件中,有60%以上由網民通過微博、博客、論壇等首先爆料,然后頃刻間被各大網站轉發,引來更多網民關注;隨后傳統媒體聞風而起,進行全面調查,揭露真相,發表評論,向外界闡明媒體立場和傾向,激起網民更深入、更全面的討論,形成強大聲浪,直至問題解決。”[2]在這一過程中新老媒體雙向互動,相互配合,首先由新媒體發聲,引起話題,引發關注,接著傳統媒體跟進,進行深度報道和訪談,深度挖掘內容,緊接著會引發網民的再次討論和關注,這其中很難說清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誰是真正的傳播者,誰又是受傳者,把關人就更難捋清。
因此,由于新媒體交互性的特點,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雙向互動,使受傳者和傳播者角色難以固定,進而導致傳播過程中把關人角色模糊。
綜上,在新媒體視域下,人人都是傳播者,導致傳受界限淡化,使得把關人角色模糊,把關責任無法落實到具體個人,把關工作難度增加。
新媒體種類的愈加繁多和多樣為人們提供了公開表達意見、自由發表觀點的多項選擇,人們通過各種渠道可以發表觀點,暢所欲言,言無不盡,但這導致傳播內容龐雜,信息海量,魚龍混雜,給把關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新媒體視域下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網絡傳播所傳播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數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進行轉化。數字壓縮技術使信息的傳送和儲存更加方便,更有效率。”[3]的確,在這個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廣泛傳播,數字化的信息加速了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互相轉化,或加深了信息本身的內涵,或創造出新的信息含義。
而除了網絡技術對信息量增大的作用外,網絡空間中的主體——使用者的作用更加顯著。不同地位、身份、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夠進行信息的傳播,人們表達觀點,發表意見,傳播各種信息內容,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信息發射點,連續不斷地發出信息,信息從一個發射點發出,會形成無數個新發射點,以此類推,信息迅速繁殖擴散。面對成千上萬的信息,把關人分身乏術,即便是最優秀的把關人也無法同時對無數個信息進行把關。另外不同行業、地位、文化水平的不同傳播者每時每刻都會生產出各種各樣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帶有不同的專屬特征,把關人不可能對各種不同行業的信息了如指掌,因此把關人著實很難得心應手地進行把關。同時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交互性使每傳播一個信息,便會引來其他網民的競相關注、轉載和評論,進而會衍生出新的話題,制造出更多新的信息,導致信息膨脹、蔓延,把關人應接不暇,即使把關人能力非常過硬,也無法招架這巨量的信息。比如一旦有人傳播出違法違規信息,其刺激性和勁爆性將會迅速博得大量眼球和轟動,而這時即使把關人在后臺極力過濾,但總會有人將這部分信息保存下來再次進行傳播,眾口難“封”,把關人把關工作難度系數加大。
此外,據調查,到2017年12月為止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網民數量的逐年快速增加意味著將會生產出更多的信息,把關人也將會面臨更大的考驗。
技術的進步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雖然一方面造就了海量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許多人濫用網絡空間和新媒體的特性肆無忌憚地傳播危害國家和人們利益的信息,垃圾信息涌現,虛假新聞猖獗,在“法不責眾”心理的驅使下和沒有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瘋狂發泄原始情緒,不計后果。網絡空間信息魚龍混雜,既存在對國家對人們有益的信息,但也存在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信息,甚至有時候大面積的不良信息、虛假新聞鋪天蓋地將正確有益的信息內容吞沒、掩蓋,導致人們難以接觸到哪些是真實信息,轉而會對不實信息信以為真,走入信息誤區。同時,這種情況下不良信息會干擾把關人從中分揀出真實的信息,虛假信息和真實信息混雜在一起,把關人既需要扼殺虛假信息的傳播,又需要挑揀真實信息,再加之信息數量的龐大,給把關人的工作難上加難。
因此,在新媒體視域下海量傳播內容泥沙俱下,這對把關人的新聞素養和綜合能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傳播渠道在新媒體視域下既包含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也包括微博、twitter、微信、論壇、博客和社區等以交流為主的平臺以及以視頻創作為主的社交軟件抖音、快手等,并且隨著傳播技術的一日千里,傳播途徑越發多元化。傳播渠道的豐富,會使把關人很難顧及到所有渠道,把關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以往我們傳播信息只能通過以廣播、電視、報紙為主的傳統媒體形式,而廣播雖然時效性強、影響面廣,但保存性差,選擇性弱;電視雖然現場感強,形象真實,但易流于表面化和淺薄化;報紙雖然保存性強、深度性好,但時效性差,受眾范圍小。而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既融合了三者的優點,也克服了三者的缺點,還增加了許多新的功能,比如直播平臺加深了互動性,抖音滿足了人們創作的欲望等等,這些都是信息傳播的新渠道,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傳播途徑的創新將永無止境。傳播渠道的與日俱增使得人們在傳播信息時將會有更多的選項,可以從種類繁多的傳播渠道中挑選滿足自己需求的途徑。但各式各樣傳播途徑的不斷增多,會使把關人難以照顧到全部渠道,至多只能兼顧幾個。同時每個渠道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渠道的特點以及不同的受眾群體,把關人不可能對所有的傳播渠道都做到輕車熟路,這會使把關難上加難,把關工作將更難展開。因此,在新媒體視域下,傳播途徑與日俱增,把關不易。
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都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這三種渠道,而新媒體視域下傳播渠道的越來越豐富,這就意味著一旦發布信息,信息將不只從原來的三條流道傳播,信息將迅速地呈放射狀朝四面八方擴散,由一個點通過大量傳播渠道輻射散開,形成無數信息,而這些信息會進行再次擴散,產生更多的信息,也會生產出大量新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把關人把控所有的信息是極其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分散的信息會使把關人不知朝哪個方向進行把關,很可能會顧此失彼,窮于應付,出現前門拒虎,后門進狼的情況,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新媒體視域下把關人角色弱化、把關難度加大、把關可行性大大降低,對傳統把關人理論和實踐造成巨大的沖擊,但也因此帶來了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信息泛濫和不良信息層見迭出。人們擁有極大的傳播權,能夠自由地發布信息、表達觀點,隨意傳播無限量的信息,使得網絡空間中信息泛濫成災。同時也因為新媒體視域下傳播是在雙方不了解對方真實身份的虛擬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人們更加放肆地發布言論,展示個性,不考慮后果,無所畏懼,導致虛假新聞屢見不鮮,垃圾信息頻頻涌現,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視域下更加迫切需要把關人對信息進行把關,剔除垃圾信息,營建健康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