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凱 廣東海洋大學 中歌藝術學院
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的密切,我國傳媒業蓬勃發展,高等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成為廣電媒體行業人才輸入的主要途徑之一。
新媒體、大數據、互聯網+的出現為傳媒行業制作觀念與制作技術帶來了深刻變革,傳統媒體單打獨斗的局面一去不返,媒介融合成為新的傳播形態。行業內部的加速變革為學界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調整,如何培養適應現代傳媒環境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設置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來,經過二十年的建設與積累,設置廣電編導專業的高校已達上百所。除少數具有專業實力與影視研究背景的名牌大學與專門類藝術院校外,新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多為綜合類與地方院校。由于辦學經驗與辦學實力不足,教學觀念與課程設置層面重理論輕實踐,導致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發展后勁不足。2014年教育部公布“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赫然在列,這顯然與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諸多弊端相關。
由于大部分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院校缺少編導專業辦學的歷史與經驗,因此往往以名牌高?;驅I藝術院校課程設置為范本,與自身教學條件與教學水平不匹配,辦學理念學術化。在課程設置方面,局限于傳統媒體中廣播與電視節目領域,對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課程體系的構建基本處于缺失狀態。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較為突出,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的聯動性不強,學生專業技能與培養方向與行業需求脫節。追本溯源,從當前我國電視節目對海外節目版權依賴的現狀可以看出電視節目策劃人才缺位,編導專業創新意識培養尚且薄弱。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學科特點,使得專業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需要具備媒體從業經歷與行業前瞻性。然而由于專業歷史與學科交叉的原因,眾多院校的編導專業教師是由廣播電視新聞學、現代教育技術等專業組合而來,近年來新招聘的碩博人才也大多以學術研究為主缺乏一線媒體行業的經驗。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用人機制不夠靈活,對學歷、職稱等門檻要求較高,具有豐富行業經驗與實踐經歷的一線從業者則被拒之門外。由此一來出現了高校教授的專業知識相對滯后,不能很好地與行業對接。
轉變教學理念,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硬件設備作為教學保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性與操作性較強,要培養具備采、編、播能力的技能應用型人才,需要依賴強大的教學資源支持,如演播室、非線性編輯系統、攝像機、錄音棚、燈光、音響等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動輒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實驗室建設經費使高校無力承擔,教學器材陳舊,場地落后等問題限制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與行業要求相差較遠。
融媒體時代新舊媒體之間的壁壘得以打通,新媒體席卷之勢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沖擊,深刻改變著傳媒行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與重塑。與此同時,媒介間相互作用,不斷碰撞與交叉融合的趨勢也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媒體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強烈沖擊,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與介質更加多元化,對傳統媒體的依賴逐漸減少。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對編導人才的吸收已接近飽和,長期以廣播、電視為核心的高校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面臨人才輸出的瓶頸。
迅速擴張的傳媒類專業招生也加劇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就業形勢,對于日趨飽和的傳統媒體而言,龐大的傳媒類在校生是一塊難以消化的大蛋糕。面對蜂擁的應聘者,各大媒體對人才的挑選也更加苛刻。
“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簡單地說,媒介融合就是將報紙、電視臺、電臺和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觀眾(讀者、觀眾、聽眾、網民、手機用戶等)。”[1]
媒介融合時代的業務整合形態意味著內容流向的渠道多元化,受眾范圍的擴大需要更加豐富多元和個性化的產品支撐。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8(2017)》,在移動通信技術方面,我國4G用戶增速持續攀升,2017年一季度末總數達到8.36億戶。面對日益壯大的新媒體受眾群體,媒體內容生產顯然供不應求,需要大批傳媒人才參與其中。新媒體領域的持續高速發展存在著大量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缺口,為編導專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媒介融合使得新舊媒體的邊界日趨模糊,信息產品在生產、制作和傳輸方式等方面更加多元化。這些變化,要求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在技能層面不僅要熟練掌握傳統廣播電視的策劃、攝錄、編輯等專業技能,同時還必須具備跨媒介內容制作以及網絡、微博、微信、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創意與運營能力。
在時代創新形勢下高校應及時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的實踐技能,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程配置,為社會媒體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融媒體時代,高校應注重學生新媒體傳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培養,消減傳統課程中已經過時和滯后的課程。結合實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興趣,將大數據、互聯網+等新的思維方式融合到課程體系設置中。
強化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開設相應的新媒體類課程,如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產品策劃與運營、全媒體采編等課程都應該成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必修課,并開設足夠的實踐學時,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新媒體技能。”[2]
本科高校應用轉型旨在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應用型人才,“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技術的專業人才?!盵3]
培養廣播電視編導應用型人才對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有著較高要求,當前高?!半p師型”教師匱乏,應定期邀請業內一線從業者參與實踐教學,汲取傳媒行業經驗與思想,讓學生接觸到媒體前沿技術與傳播理念。鼓勵本校青年教師參與行業實踐,提供專業技能培訓途徑,引導專業教師進行角色轉變。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和培養計劃,打造理論水平高,應用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學隊伍,以此來推動和改善編導專業實踐教學質量。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就業方向主要以電視臺、企事業宣傳單位、影視傳媒機構等技能型崗位為主,搭建專業技能實踐平臺,鍛煉和提升編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接軌行業需求的有效途徑。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室模式,開展師生項目創作,有助于加強師生合作與交流,促進教學相長。
“校企聯姻”合作辦學模式可以有效拓展學生實踐空間,一些新媒體制作機構或企業更應成為高校的合作對象。借助企業優勢搭建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到企業創作與運營中,加深對不同媒介形態的認知和理解,培養信息整合的能力。
融媒體時代深刻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環境,也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必須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著力培養學生跨媒介多元化實踐技能,積極探索符合現代傳媒環境的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為傳媒業輸送具備綜合素養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