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馳 王欣 鄧海燕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職業技能強和綜合素質高的實用型人才。”高職語文課程不僅具有人文性同時兼具工具性特性,對培養“兩高”人才具有其它專業課無法承擔的功能和作用。然而,目前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仍然難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甚至受急功近利思想影響存在“語文無用”的錯誤認識,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取消或停開了語文課程。因此,改變狀況的關鍵是要準確定位高職語文功能,厘清“人文關懷”和“語文能力”之間關系,把語文應用能力植根于學生的職業需要和人文關懷。
高職語文教學不是應試教育,需要緊密結合學生專業需求和特點,注重實用,學以致用。通過開展閱讀欣賞、口語表達、思考研究、應用寫作等知識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滿足高職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實際需要。那么,如何實現高職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結合,項目化教學為此提供了科學的實現模式。
所謂項目化教學是以建構主義和情境學習理論為基礎,使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情景和教師的幫助下自學獲得的知識。其倡導學習的主動性,強調知識技能的主動建構。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則是“探索者”,把語文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融入到實際工作或模擬職場當中,使學生人文素質于職業能力訓練和發展更加貼近于實際。
以能力目標為本位確立教學項目。根據專業課程的項目來確立語文教學工作項目。一般高職理工類專業學生工作項目主要來自于對生產、管理、銷售等實際崗位,設置語文項目化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深入到學生的實驗實訓室、生產車間等崗位現場,了解工作流程、分析崗位職能、以及所需的知識能力等,再將其轉換為語文教學實施項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際崗位的工作、表達、文案、溝通等能力加以訓練。
融合語文人文素質與工具性特點。以能力為本位、以項目為導向,建立項目組,采用探究式,引入表演和競爭,搭建展示才藝平臺,按照確立項目、指導學習、實訓練習、表演展示、綜合評價、提升總結的過程,圍繞語文聽說讀寫思等基礎能力目標開展教學,注重人文精神的貫穿,融入職業道德、人生美德、理想信念、審美表達等教學。
設置獨立并行或相互串聯的教學項目。可以對教學項目進行科學設置,如設置相互獨立的并行項目,或者設置由一個項目結果引發另一個項目開始的相互串聯項目關系。
制定項目能力目標。高職語文國學教育教學能力目標一般圍繞閱讀、欣賞、寫作、交流、思維等進行設置。其主要能力目標有四點:一是文學閱讀與鑒賞能力。在高職學生的職業需求中包括了詩詞賞析、經典誦讀、詩歌演唱、電影鑒賞等。二是語言表達與人際交往能力。其職業需求包括自我介紹、面試談話、與人溝通、發言演講、贊美批評、感謝道歉等。三是文字的應用寫作能力。其職業需求包括書信、假條、求職信、發言稿、演講稿、實踐報告、心得體會、工作計劃、總結以及日常崗位文案等。四是創新創造能力。其職業需求包括合作共事、隨機應變、辯證思維、創新創造以及辯論和可行性論證等。
設置教學項目。一要遵循激發興趣、趣味體驗、競爭評價、項目可控、便于操作、適度創新和研究教育性等原則。二要科學設置項目模式。根據高職語文特點,一般項目化教學比較適合相互獨立的項目模式,比如教師指導課堂完成A項目,學生課外自主完成B項目,從而達到強化創新與獨立自主的工作目標。比如開展人文精神演講賽、經典文學讀書會、情景劇表演、辯論賽、文案訓練、模擬招聘、口語交際、詩文朗誦、學習報告等訓練,也可以穿插進行。三要實施項目評價。期末設置總結性的項目讓學生進行學習驗證和鞏固。教師可以安排手抄報、讀書展以及布置演講主持詞、讀書報告、課程心得等作業,以班級微電網進行集中會展,評先樹優。
貫穿項目的人文性。對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必須拋棄教師教授的陳舊方式,要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專業實驗實訓之中。因此,對語文項目教學的選材以及教師的科學引導要求很高。通過教學實踐對語文項目選材上應配合教學過程設置四個方面:一是大學精神和人格的修養。二是人生感知和情感空間的生命感悟。三是是詩意棲居的求索思辨。四是職場人生的文化修養。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其項目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和民主集中原則,因此有四點建議:一是考核評價標準由師生共同商定。二是分項目小組開展組員自評、互評,小組自評、互評,教師集中點評、協評等方式。三是項目考核標準和結果進行公開公示。四是項目結束后,各小組的平均綜合分為該小組的中間值,再由教師依據項目組完成任務期間的參與度、活躍度、貢獻度最終確定組員的成績,并說明依據。另外,根據語文的工具性特征,也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與實際考試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最終課業成績總評,二者之間的比例可以考慮在4:6之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