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斌 山東教育電視臺
毫無疑問,我國當前的媒體發展已經進入到了融媒體的時代。“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是在辦臺實踐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
在這一時代條件下,新媒體尤其是一些自媒體來勢洶洶,依托微信、直播等傳播手段以及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迅速崛起并發展壯大。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不絕于耳,許多報紙或關停或轉型,媒體行業的發展用“風起云涌”來描述并不為過。作為媒體行業的直接從業者,新聞記者自然也不好過。隨著新聞報道門檻的降低,為了提收視、博眼球,很多時候新聞報道最基本的真實性也難以保證,低俗、虛假、唯利至上的情況并不罕見,新聞報道中的所謂“反轉”現象的頻頻發生就是一個明例。這既會對公眾產生誤導,又大大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所以,新聞記者的素養提升就變得極為迫切。尤其是教育新聞記者,他們既是新聞記者,又要成為教育專家,對職業道德和素養的要求也就更高。
無論是傳統媒體的時代還是如今的融媒體時代,新聞行業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新聞行業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的重托,是黨和民眾的耳目口舌。而新聞工作者就像一道橋梁,一頭連接著人民大眾,一頭連接著事件真相。人民通過報紙、電視等多種渠道閱讀和了解新聞,因為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他們不可能直觀地親歷事件,記者們展現出來的新聞就成了他們信息獲取的重要來源。民眾看不到的,聽不到的,心里明白但說不出來的,新聞記者替他們一一實現。若記者報道的新聞是真實的,大眾就能清晰明了地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而若新聞是虛構的,就不單是對民眾的戲耍和愚弄,更是對新聞公信力的踐踏。此外記者在新聞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傾向將會直接影響受眾的看法和態度。新聞行業是嚴肅而神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做讓人民滿意的新聞。下面就來談談在新時代提升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教育新聞記者的素養的途徑。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具有嫻熟的業務素質。業務素質主要是指記者采訪和寫作的能力,這是作為記者基本也是重要的能力,一個記者是否能夠做好新聞報道工作,業務素質是關鍵。新聞記者的工作要求包括負責組稿、文案的撰寫;保持新聞敏感度,及時獲取業內的新信息;收集反饋信息,提出創造性的策劃意見及合理化建議;約訪行業內人士,討論確定采訪選題及角度,開展采訪工作;研究信息來源的可靠性,進行現場采訪,約見當事人、知情人,核實真相;整合資料,完成組稿、成稿任務。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不但寫作能力要過關,還要具備相當的語言水平和社會交往能力。而在當前的“全民記者”時代,不少記者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懂,就更別提業務素養,這樣的記者怎么可能寫的出符合事實又表達民意的新聞。所以加強新聞記者的業務培訓是非常必要的。而基于教育新聞記者在新聞記者中的特殊地位,不但需要加強教育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更需要提高準入門檻,將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不達標的記者“拒之門外”。
要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和修養,必須從新聞記者的思想入手,加強個人操守修養。新聞工作者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個人操守修養,倡導優良作風,遵守社會公德,并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記者是社會公眾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新聞媒體的形象,只有遵守社會公德,切實做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才能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自覺地為人民服務。只有牢記黨的重任,黨的囑托,牢記使命,牢記職責,堅定對新聞事業的信心,才能當好社會的瞭望者、進步的推動者,成為社會價值的傳遞者、社會文明的引導者,才能當好改革發展的建設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成為主流輿論的引領者、媒體融合的開拓者。此外,作為一名教育新聞記者的責任是更大的,教育新聞工作者的報道對民眾的思想的教化和引導作用更為突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堅守職業底線,堅持挖掘事實真相,堅決對虛假、低俗、沒有營養的新聞報道說“不”。
融媒體時代,教育新聞記者一定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自身才不會被淘汰。一方面要提高業務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嚴于律己,加強責任感和自身思想道德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