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瑤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化也不斷充斥著人民的日常生活。所謂的網絡文化就是指以網絡作為媒介的新型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而且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全新領域。王菊現象正是網絡文化快速發展的有力證明。通過對王菊現象的分析,能夠明確網絡文化對于大眾文化產生的影響,并且進一步判斷網絡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
說起王菊現象不得不提到《創造101》,這檔源自于韓國的選秀綜藝節目在中國落地后,自開播以來一直話題不斷,并且變成了一場網絡狂歡。王菊憑借著自信的言論和穩健的臺風,在一夜之間刷爆了朋友圈,人氣呈幾何式增長。在節目中,王菊作為搶位練習生,沒有自暴自棄。在面臨淘汰的過程中,王菊沒有像其她人一樣哭哭啼啼,反而笑著面對被選擇,并且堅定地為自己爭取機會[1]。在節目中王菊不僅調侃自己,而且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寫進了歌詞中:
“別再指手畫腳我的唇膏、色號、鞋跟多高,Baby I got curve I got style but you are not(我有曲線、有風格,但你沒有)。”憑借著“你們手里握著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權利”,這樣的自信宣言,王菊徹底走紅。
所謂的大眾文化,從目前來看還有很多的說法。但是具體上來說,大眾文化就是在工業社會中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無深度、模式化、易復制的文化產品,并且完全按照商品化市場規律進行運作。大眾文化能夠讓普通市民最大程度上獲得情感滿足,同時反映了工業化技術和商品經濟條件下大眾日常生活的品位。
但是這樣的文化必然會存在弱點與不足。一方面大眾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具有成熟的體系建設,所以產品的內容千篇一律,在很大程度上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由于參與人數眾多,所以導致大眾文化的素質并不高。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由于從眾心理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大眾文化的發展并不具備代表性,也不符合現代人們的精神追求。
網絡文化則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融合,能夠快速實時的發送數據,并且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于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形態。
網絡文化作為全新的文化表達形態,能夠以人類最新的科技成果作為載體,并且依靠簡潔的信息傳輸方式將語言、聲音、視覺等符號進行快速傳播,促進了思想、文化、風俗等內容的溝通與交流,為人們的社交提供了全新的表達趨勢。
以王菊現象為例,通過微信朋友圈、漂流瓶等方式,王菊的粉絲自發行動起來,自稱為獨愛菊的“陶淵明”,并且創造了一系列表情包、口號、宣傳語等文化內容,為王菊拉票,提高王菊的知名度。而且在每期節目播出之后,選手會通過網絡投票對王菊進行點贊,加速她排名的上升。由此可見,網絡文化能夠更加直接地表現出大眾的審美趨向,也能夠更加有效地體現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在網絡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溝通,交流、娛樂,傳播個人的思想觀念。
隨著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大眾文化傳播模式日漸固定,人們對于大眾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審美疲勞。王菊在網絡上迅速躥紅,代表著人們對于網絡文化的日漸認可,也表現出了人們對于大眾文化日益虛無的不滿。王菊現象的快速升溫不僅成為了網民的狂歡,而且還能夠針對大眾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
可以說,王菊現象所投射出來的文化代表著一種獨立的女性精神,這樣的精神不僅反對過去大眾文化對于女性的精神禁錮,而且還對傳統的女性禮儀進行了挑戰[2]。
在節目中王菊不僅氣場強大、穿衣風格成熟,而且妝容更加偏向歐美風。這樣的形象與大眾審美具有較大差異,給大眾傳統審美提出了更多的質疑。而且隨著節目的播出,王菊自身獨特的定位和態度也讓她做出了更多挑戰人們固有印象的行為。例如她在節目中向馬東提問,“為什么別人光憑好看就能夠被觀眾所喜愛?”這樣的理念是對傳統大眾文化的挑戰,也進一步引發了人們的討論。難道大眾文化中女性以白為美、以瘦為美的審美標準就一定是全面而正確的嗎?自信、大方、獨立能否同樣成為女性的審美標準呢?
而在這檔節目中,王菊最后能否出道,能否成為女團的成員,已經不再是對王菊是否成功的評判標準。她給觀眾帶來的觀念的改變、對社會現象的探討,已經達到了另一個層面的成功。而這種成功,更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王菊在節目中勇敢的表現、不吝于對渴望成功的表達,為自己樹立了獨立、自信和努力的形象,也影響了觀眾對于審美以及成功的全新理解。由此可見網絡文化對于大眾文化會具有一定的沖擊,能夠讓大眾文化更加的豐富多彩,也能夠更加有效地引起人們的反思,促進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