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工商學院
貧困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面臨著今天極其豐富的物質和娛樂項目的誘惑。其大學生活、學業、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遠大于普通學生,容易導致這一群體長期處于精神緊張及封閉的狀態,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同時,其職業生涯的發展也受到了較為顯著的影響。因此,貧困大學生是高校學生工作者需要給予特別關注及特殊服務的對象群體。貧困大學生在得到國家經濟層面的資助外,在心理層面的幫扶,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真正的心理扶貧是大學生工作者應該思考的一個方面。
生涯適應能力是影響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該概念由Saviekas等學者在不斷研究探索及改進中所提出。Saviekas(2005)認為,生涯適應力共包括四個構成維度,分別是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它們對個體整體職業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并最終形成個人獨有的態度和能力。其中生涯關注最為重要,代表了個人對未來生涯發展的所有關注,缺乏生涯關注即稱為“生涯冷漠”,即對未來的發展缺乏計劃或毫不關心甚至是消極悲觀。生涯關注需要回答的是“我會有未來嗎”這個問題。生涯控制,是指個體對未來生涯的構建,是否具有掌控感。缺乏掌控感即“生涯不確定”,此維度需要回答的是“我能掌控自己的未來嗎”的問題。生涯好奇是指對未來生涯的好奇度和探知欲,愿意為將來的生涯進行探索及嘗試,缺乏生涯好奇稱之為“生涯不真實”,需要回答“我想擁有什么樣的未來”的問題。生涯自信,指的是對自己未來生涯是否成功的自我效能感,是對解決生涯問題、應對生涯困難的自信程度。缺乏生涯自信稱為“生涯抑制”,需要解決的是“我能做好嗎?”的問題。
據前人的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趙小云,薛桂英,2010)。但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會因人口統計學變量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例如,男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總體水平顯著高于女大學生(鄧碧會,鄧維,李兢等,2008)。從居住地方面,雖然城市大學生與農村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分及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城市大學生的得分高于農村大學生。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較多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與家庭社經地位呈正相關關系,表現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其子女的生涯適應力及各層面的水平越高(吳淑琬,2008)。李亞真等(2007)的研究也發現家庭收入高的學生在職業知識、職業態度以及職業成熟度總分上均顯著高于家庭收入低的學生。因此,有針對性地提高貧困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已成為當今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結果顯示,來自農村、農民工家庭、無業失業家庭的大學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較低。可見,貧困大學生經過大學期間的學習最終走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完全逆轉其社會經濟地位。因此,真正實現大學生扶貧脫貧,應該始于大學期間,持續系統地幫助貧困大學生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將成為今后生涯發展是否成功的重要基石。因此,高校貧困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培育策略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
相關研究表明,是否有兼職或實習經歷對大學生的職業適應性有顯著影響。常小芳(2016)對參加過與專業相關兼職或實習、參加過與專業不相關的兼職或實習、沒任何兼職或實習經驗的三類大學生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參加過專業相關兼職或實習的這部分大學生,其生涯適應力顯著高于參加過專業不相關兼職或實習以及沒有任何兼職或實習經驗的大學生。這給予我們在思考如何培育貧困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策略一個很好的啟示。
自1983《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的請示的通知》下達以來,各高校不斷落實并完善高校勤工儉學相關機制。不少高校創建了勤工助學中心,貧困大學生可以透過資助中心不僅獲得社會實踐的機會,豐富的就業資訊還能夠提高貧困大學生對將來職業生涯的關注程度。
另外,校企合作作為某些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特色,高校以向企業輸送人才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的辦學水平,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檢驗和升華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亦可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專業實踐機會。透過專業實踐和培訓,使得貧困生能夠在校期間提前接觸社會,了解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及動態,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一定程度降低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涯自信。
大學生生涯輔導與咨詢,其服務機構及服務形式具有多樣性。其中,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作為就業信息發布的主要來源,通過發布企業招聘信息、市場動態、各種求職技巧等,成為貧困大學生提高生涯適應力的中堅力量。另外,高校心理咨詢中心也是大學生進行生涯咨詢的服務機構,可以通過個體生涯咨詢與團體輔導的方式,給予貧困大學生特殊的幫扶。但在高校生涯輔導與咨詢的施行過程中,許多方面還有待繼續完善與提高。例如,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安排,課程質量,學生重視程度等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據了解,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并未貫穿整個大學期間,此課程可能會安排在大學四年的任意一個學年,且課程量較少,未能滿足大學生對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及生涯規劃的探索。另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大多由高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所擔任。雖然說輔導員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最終持證上崗,但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就業指導、心理健康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的執行者,日常工作較為繁雜。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若能做到專人專任,對課程質量的把控將會更加顯著。另外,繼續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設計,如增設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就業幫扶政策等相關章節。
生涯咨詢作為發展性咨詢,而非各病理學名癥狀的診斷治療及咨詢,可作為貧困大學生了解和探索自我、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途徑,應作更廣泛的推廣和宣傳。生涯咨詢形式包括個體咨詢及團體輔導。團體輔導由團體領導者帶領同質性較高的團隊成員,針對某一主題開展生涯團體輔導。例如針對貧困大學生團體,可以開展以克服自卑心理、如何面對生涯不確定性、如何進行生涯規劃、如何實現心理脫貧、學習自我肯定訓練等主題,進行一系列周期性的團體輔導。通過團體輔導方式,讓貧困大學生在同樣受家庭經濟情況所困擾的朋輩中相互支持和學習,共同提高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涯適應力。
邵國平與王水珍(2007)在對貧困生擇業期間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貧困大學生在擇業初期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在擇業后期,未找到工作的貧困大學生其自我效能感明顯較低,出現了自我否定的心理狀態。貧困大學生因家庭與個人因素,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出現了更多的心理問題。因此,除經濟上給予貧困生援助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信心,更應在就業心理的培育上幫助其提升就業能力及塑造良好的就業心理。
其次,有針對性地提高貧困生就業技能。除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授各種求職技巧、求職禮儀外,還可以透過專題講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求職技能大賽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貧困生的就業技能。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指引的重要角色,應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關注,在日常交往及溝通中應多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踴躍參與校內外各種專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學。
大學,是一個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綜合素養,注重持續學習和創新的階段,因而他們生涯適應力的可塑性也更強。貧困大學生作為國家、社會以及高校重點關注對象,國家及社會給予經濟上的扶持以外,生涯適應力作為大學生獲得職業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通過有效的管理和開發貧困生的生涯適應力,幫助他們在即將面臨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好地適應自我和社會,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