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 惠安縣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在威脅傳統新聞業態的同時,也為縣級電視臺新聞制作提供了新的機遇。融媒體的環境下,縣級電視臺只有適應發展趨勢,積極融入、與時俱進,充分創新新聞節目,才能在新形勢下取得發展。
借助于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逐漸步入一體化時代,這就是所謂的融媒體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各種媒介在所有權、策略型、結構性、信息采集以及新聞表達上實現了不同的融合,通過多種多樣的融合方式實現共享資源、策劃統一。這種雙向交流的形式,在融媒體時代是最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形式[1]。
作為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紐帶,縣級電視臺重要的作用和職責是黨和政府的喉舌[2]。電視媒體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當地黨委,突出當地中心工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和諧穩定氛圍發揮作用。在融媒體時代,通過多種形式、多項內容的融合,受眾從中得到了很多益處,但對于電視臺來講發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作為縣級電視臺,規模小、資源少,在融合進程中有許多消極因素影響。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必須充分認識縣級電視臺的職責,通過創新節目來提升電視臺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聞節目傳播對象是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只有明確認知傳播對象,才能使制作的節目得到受眾的喜歡。而目前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大多數缺少親切感和針對性,大多套用行政語言。同時,不能清晰認知受眾,進行定位新聞主題,不能很好的反應新聞價值,難免使受眾分散注意力,不能獲取使用信息,從而缺少新聞的吸引力。
作為事業單位,縣級電視臺工作重點是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及路線,難免會產生枯燥的感覺。同時,由于縣級電視臺資源有限,在新聞節目的設置上,通常以簡單的方式呈現會議內容。僵化的思維方式以及枯燥的內容結果,造成新聞質量不高,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由此可見,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質量重要限制因素是體制性障礙。
作為縣級電視臺,區域內重大社會影響的題材較少,想要提升新聞欄目質量,就要在節目編排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創造性,使新聞價值得以體現,真正調動觀眾的興趣。實際狀況是在縣級電視臺不能高度重視新聞采編和編排,編輯素質不高,缺少轉換技巧,新聞斷層明顯,尤其是千篇一律的版式難以吸引觀眾。
要滿足受眾差異化的信息需求,就要結合地區實際狀況,對媒體平臺和資源進行統一的整合,使區域內主流媒體能夠實現對個人用戶的全覆蓋。現階段,縣級電視臺大多都有門戶網站、微信、微博,形成了傳播矩陣。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處于各自為政、內容簡單復制的階段。新媒體信息發布及時,傳播速率高;而電視臺新聞節目,通過門戶網站能夠全面審核信息,深度解讀觀點,能夠為用戶提供后續報道。新媒體平臺與電視臺新聞欄目深度融合,能夠形成傳播閉環,使信息資訊的用戶占有率提升,擴大覆蓋面。
縣級電視臺應該鼓勵記者、主持人等人員進行新媒體制作,把新媒體制作與電視新聞內容相互兼容。自媒體內容能夠關注得到觀眾的關注,對觀點正確、資訊內容新鮮、受到關注的自媒體新聞內容,經過審核可以在電視新聞互動版塊中播出,把它作為電視新聞的有益補充。把自媒體資訊作為節目內容,能夠節省采編成本,加大信息量。同時,通過電視媒體解讀,實現互為補充、引導輿論。
自媒體原創內容是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縣級電視臺可以在覆蓋區域建立全民參與的互動圈,吸收和建立民間采編隊伍,增加節目的數量和信息量。智能手機以及4G網絡的普及降低了影像生產的門檻,這些民間采編隊伍數量龐大,在許多交通欄目中大量使用。電視臺也可以充分發揮民間采編人員的作用,審核、調用這些影視資料,從中尋找線索,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進行深度報道。
新聞采編流程中,前端采訪與后期編輯是重要組成環節。要發揮全媒體記者在前端采訪的作用,新聞資源內容的質量主要依托后期編輯部,把這兩個環節深度融合,既能保證增加新聞信息數量,也能提升新聞質量。依據電視新聞內容要求,后期編輯團隊與全媒體記者及時溝通,形成立體報道的格局,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提升新聞的質量。
融媒體環境下,要提升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增強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充分發揮新聞節目社會性、服務性和可視性,就要對新聞節目進行創新。融媒體環境下,整合媒體平臺和資源,增設新媒體新聞板塊,發揮民間采編人員作用,加強采訪、編輯人員的合作,對創建地方特色新聞欄目,擴大影響力,在新形勢下發揮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