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鳴 河南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多種媒介進行了結合,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都可以呈現在相同終端上,從而使媒介融合成為現實。同時,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的出現,將社會大眾從固定信息終端的方向中解脫出來,使人們能夠享受到數據信息的多樣性、實時性、個別性。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廣播形式與短音頻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核心環節。下文將從移動互聯網角度就廣播形式與短音頻的融合進行全面研究,以供業內人士借鑒與參考。
何為短音頻?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態勢下,媒介形式呈現出各種形式的變化,短音頻這一概念也就應運而生。很多人片面地認為將長音頻做短就是短音頻。但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短音頻不僅僅是時間上的縮短,更多的是指符合移動互聯網傳播模式的音頻形式,它更適合的應用環境氛圍是移動狀態、休閑狀態等碎片化環境。同時,短音頻不僅僅體現在時長上的精簡,其內容也會精簡,重點更加突出,既可以是單獨成段的節目形式,也可以是系列欄目的節目形式。短音頻的內容會涉及到諸多的方面,比如新聞報道、社會熱點、脫口秀等。
短音頻的特征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具有比較短的節目形式,但其邏輯思維卻是處于完整狀態的,其具有相對強的環境依附性和伴隨性,尤其是適合碎片化收聽。第二,短音頻具有鮮明的主題,其表現的內容多是包含著強烈的“個性化情感”因素,這也是其能夠滿足當前社會需求的重要因素。“個性化”的節目形式也是短音頻媒介形式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第三,短音頻具有比較強的場景體現,我們可以借助該種形式進行場景的垂直細分,對節目內容進行明確的劃分,體現出“標簽化”在廣播節目中的重要作用。
當受眾運用網絡手段進行信息獲取的時候,接收到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但內容卻呈現分散分布的碎片狀態。互聯網音頻市場的不斷發展,也為廣播與移動互聯網融合提供了契機。在二者進行融合的情況下,短音頻的大量應用將能順應碎片化收聽的時代發展趨勢。
在各種媒介形式并存、競爭的狀態下,受眾已經成為最為核心的資源。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媒介形式都注重其與受眾的交流和溝通,這也就使受眾成為了節目創作的基礎。短音頻的應用有助于推動聽眾互動意識的不斷提升,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更為凸顯。實現廣播形式與短音頻的融合,是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最為有效的途徑。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受網絡媒介形式的影響,傳統廣播媒介形式受到極大的挑戰,以至于出現“廣播將死”的論調。但是,從近些年廣播媒介的發展形勢來看,廣播卻在傳統媒體的慘淡中實現了突破,呈現出逆勢上揚的態勢。我們可以從廣播形式的本質來進行研究,廣播與網絡具有多種相同的特征,都具有即時性、交互性的特征,逐步實現廣播與網絡的融合也是勢在必行。但是,傳統廣播節目開場往往依次是頻道宣傳、廣告、天氣、路況信息等內容,聽眾想要獲取個性化信息需要等待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借助微博、微信這一類交互平臺也顯得形式較為單一。目前聽眾已經進入了碎片化信息獲取時代,用戶不會再耐心等待。廣播媒介形式要想充分順應這一趨勢,并且吸引中青年受眾,就要改變傳統層面的缺陷,逐步構建起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的音頻形式。經過創新后的短音頻節目要能夠集可收藏、可轉發、可循環收聽等優勢于一身。
互聯網網絡為各種數據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基本載體,也推動著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互聯網的興起,也為受眾的視聽體驗有了多重的選擇,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廣播形式與短音頻形式相結合,能夠讓聽眾在收聽傳統廣播節目的同時,可以進行各種短音頻的收聽,這種模式下的廣播節目會不斷精簡內容,更加突出節目內容的主體性,能夠有效解決傳統傳播方式弊端。現階段,如發生一件新聞事件,受眾往往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媒介方式來獲得對事件的認知與了解。基于此,廣播工作者必須要對傳統意義層面的廣播媒介進行分析,積極探尋適合新媒體時期的傳播方式,借助移動互聯網發揮短音頻模式的優勢點,在第一時間和最大程度上拓寬新聞事件的傳播范圍。通過制作相對應的短音頻節目,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播放,將短音頻進行大范圍拓展進而去擴大廣播電臺的影響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短音頻的可互動可點評性特性與受眾進行溝通與交流,積極聽取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回聲效應,促進我們不斷改進媒介融合的工作思路,不斷地去感知受眾新時期下對廣播節目新的需求,并且對積累用戶數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廣播媒介已經歷多年的發展,廣播工作者也積累了豐富的音頻制作經驗,也為其制作短音頻節目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因此傳統廣播媒介完全可以依靠其自身的經驗優勢,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推進廣播短音頻節目形式的開發。另外在此過程中還要對已經固化下來的節目形式進行大膽變革,并積極加強對互聯網營養的吸收,形成具有自身風格與特色的節目發展體系。要始終遵循“內容為王”的創作原則,對各種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萬變不離其宗,無論終端覆蓋的形式如何發展創新,優質的節目內容始終是獲取受眾的不二法寶。同時,傳統廣播媒介還需要對不同的平臺受眾進行深人了解,去探尋目標人群的年齡、職業、興趣點等關鍵元素,夠保證其制作的短音頻更加具有針對性,更能夠獲得聽眾的喜愛與青睞。
所謂互聯網可視化技術,主要是指將各種媒介形式進行可視化的轉變,從而對受眾產生視覺沖擊。廣播媒介作為傳統的媒介形式,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和缺陷,不能充分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基于此,我們必須要克服傳統廣播媒介形式思維方面的約束和禁錮,將創新思路引入到節目創作中,有效促進廣播與短音頻甚至短視頻的結合。經過融合后的廣播媒介,具備了更為新穎的內容和形式,也更能順應移動互聯網的收聽收看特點。將傳統廣播媒介與短音頻進行結合,將音頻節目作為最為核心的環節,在合理范圍內添加可視化視頻形式,從而起到輔助音頻的作用,增加廣播節目的趣味性,有助于傳統廣播媒介的深入發展和新媒體時期的擴散傳播。但是,我們也需要明確其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本末倒置的問題,在將互聯網可視化技術融入到廣播媒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突出該種形式的固有屬性和固有特征,傳統意義層面的廣播形式具備什么樣的特點,我們就需要采取什么樣的融合策略,不能過度依賴互聯網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從而違背了傳統廣播節目的特色,應始終堅持把握好廣播電臺在音頻節目制作上的傳統優勢。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網推動著整個社會的變革,它有效的促進了廣播、傳媒行業的創新。尤其是對于媒介形式的融合而言,移動互聯網更是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必須要將其融合進程看做系統工程,采取全方位的發展策略,比如將互聯網可視化技術融入到廣播媒介中、在廣播領域精良制作和有效發展短音頻、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擴大傳播范圍等,最終對廣播電臺價值鏈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