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 江蘇省高郵市卸甲鎮龍奔初級中學
學校是培養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所需優秀人才的前沿陣地。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學生應具備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代表了個體普遍應達到的共同素養,是每個學生必須獲得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素養,核心素養既包括傳統教育領域的知識、能力范疇,又包括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綜合表現,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開放性和發展性,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包括自主性、探究性、創新性、實踐性。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個性化健康發展。
(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封閉機械,大多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僵化,無法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思考,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正確引導,學生對于高效率的學習方法缺乏有效的借鑒和實踐,學生雖然通過課堂教學學到了知識和技能也限制了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創新能力不強。一方面教師受編制和教學任務限制,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只圍繞教材組織材料教學,忙于眼前教學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和優化,缺乏創新教學的意愿;另一方面教師缺乏努力提升自己業務素質和綜合水平的學習理念,缺乏踐行課程教學改革的主動性和創作性,缺乏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能動性,缺乏創新教學的能力,從而限制了自身教學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不能以人為本,不注重學生分層教學。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的深入了解,不加區分的采取固定單一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導致學優生的潛在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學困生在同等進度的教學活動中跟不上進度,逐漸落后。
(一)創新教學方法,活化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課程特點巧妙創設生活化情境,將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引導學生快速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情境交流、課堂教學引入等模式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發散性思維、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等綜合能力;摒棄傳統的課堂灌輸模式、題海戰術等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改革,重視交流反思,講練結合,重點突出地強化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教學改革。
(二)重視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創新能力的取決于教師隊伍的創新能力。一方面,學校管理層要重視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采取系統化、常規化的授課、觀摩、賽課、評比等方法促進學校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加強自身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中學教師要積極學習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在教學活動中勇于實踐,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加強與同行之間的溝通,了解和改進自身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多媒體教學模式具有直觀、有趣、多彩、活潑的特點,教師要重視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信息資源共享。
(三)以人為本,分層教學。重視學生所處環境和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內涵,因材施教,為中學各層次的學生布置和實行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評價分層,綜合考慮學生年齡因素、個性特點、學習習慣、智力水平等因素,堅持尊重學生,動態分層的原則,一方面深入了解學生特點,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上精心準備,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設計,要了解授課群體,了解學生的特點,重視反饋改進,通過創新教學,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提高不同學生群體的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創新課堂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學教師要嚴格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重視自身素質提升,重視交流與反思,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先進教學手段;重視教師隊伍創新能力培養;以人為本,分層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