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 中國傳媒大學
“APP”是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移動互聯網程序的外文名“Application”的縮寫。隨著全球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也快速發展,APP的出現使人們擺脫了PC端的束縛。
英語教學APP吸引用戶通常是打著“高效、方便、有趣”的口號,但是進入APP內卻發現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或者達到高效、方便或有趣的學習。如果想更高效就要付費,如果想更方便就要付費,如果想更有趣就要付費,“知識付費”成為商業運營背后的關鍵。不難看出許多當初打著普及知識,方便大眾學習的英語教學類APP,的確在知識付費的大勢所趨之下違背了“初衷”;而這種違背是否造成了不同付費使用人群對知識獲取的不同,即旨在縮小知識獲取不均的英語類APP是否因為付費功能而拉大了不同付費人群之間的“知識溝”?如果可以研究清楚這個問題可以有效解決教育類APP尤其是英語教學類APP因付費而產生的問題以及為英語學習愛好者提供有效使用英語類APP的建議,也可以通過這個研究引發移動互聯網對知識資源的分配公不公平的討論。
提到知識溝理論,不得不提到一個美國有名的兒童教育類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60年代的美國社會問題頻發,其中還包括對教育機會平等的呼吁,而兒童因貧富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有差異的問題迅速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由此于1969年在美國政府政府的支持下,通過美國公共廣播協會(PBS)制作了一檔兒童啟蒙教育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其初衷在于幫助貧困家庭學前兒童學習知識,但隨即有不少學者提出疑問,即現代大眾媒介的普及是否可以改善知識傳播的條件,幫助普及文化知識,縮小社會各階層差異,平等分配教育資源,促進社會平等?
學者們針對該節目收視的結果發現,富裕家庭的兒童比貧窮家庭的兒童收看該節目次數更多,并且知識獲取的效果也更好。這徹底顛覆了政府辦這檔節目的初衷。直到1970年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P.Tichenor)、多諾霍(G.Donohue)以及奧利恩(C.Olien)一同發表了著作《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而在這篇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識溝假說”。而知識溝假說能夠解決《芝麻街》收視產生的問題。
在理論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知識溝”理論也存在問題,蒂奇納也曾參與修改自己提出的理論,但是在當時乃至當代這個理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直到新媒體的出現,“知識溝假說”又被提及,有人認為新媒介的出現有助于縮小知識溝,但是另外又有聲音表明,新媒體的出現是“老溝未平,新溝又起”。
隨著理論的發展,“知識溝假說”不斷被修正,不斷加以補充,而“知識溝假說”的應用范圍也愈來愈廣泛。
本篇論文將以移動互聯網的新興產物APP中的大類——英語教學類APP為“觀測點”,探究英語APP在商業運營下對“知識溝”的影響,解答英語教學類APP是否因為付費功能而拉大了不同付費人群之間的“知識溝”從而削弱了其基本公共效用?
在搜集閱讀多篇文獻后,我發現不少探討此類問題的論文,而其中有三篇論文與本文探討問題更為貼切,雖然針對對象不同,但是都是探究新媒體與“知識溝”的關系。
有一篇論文名為《互聯網教育填補“知識溝”的條件分析》,這篇論文與本文最為貼近,其中通過對滬江網校用戶分析,得出免費的內容的確可以填補“知識溝”但是不同階級獲取的內容效果不同。這正如蒂奇納所認為得造成“知識溝”的原因:除去經濟條件不同以外,最主要的有傳播技能、知識信息儲備、社會交往方面的差異,還有不同階級接觸、接受、理解和記憶方面的差異,這些在互聯網教育的背后依舊適用。另外在發表在浙江大學學報上的《新舊媒體知識溝效果之比較研究》這篇論文中,作者通過兩組不同時期美國全國性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因特網的使用溝比傳統媒介的使用溝導致的知識溝更大。而另一篇與之較為類似的論文名為《網絡時代下受眾知識溝的擴大與縮小與否之辨析》也認為,網絡新媒體有效的縮小了社會不同經濟地位人群的知識溝,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不同文化背景和個人動機導致不同階級利用新媒體的方式不同,會導致知識溝的繼續擴大。
因此基于本人使用不同英語教學類APP的經驗,以及對上述三篇論文的參考,我認為商業運營下的英語APP付費行為會拉大不同付費人群之間的“知識溝”從而削弱其基本公共效用。因為不同經濟地位的人群對英語的需求程度不同,對英語的應用領域不同,英語教學類APP發揮的效用不同。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抽樣過程:系統抽樣法總體: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所有大二學生
按照入學名單將所有大二學生編號為1,2,3,…,N.
將總體按編號順序均分分為100個部分其中包括N/100個個體,最后利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取號碼例如16,并以此號碼為起始號碼,每間隔N/100抽取一個號碼,最終得到一個容量為100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