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基本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課程設置與考核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各高校在不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課程體系。然而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穩定性,要求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人性化的課程設置,具有明確的導向性以適應大學生心理需求。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高校順利完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任務,卻出現了嚴重的學科化和知識化傾向,缺乏靈活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在普及心理常識、引導大學生適時調整心態。然而,科學化的理論知識;缺乏鮮活案例,無法引起大學生的重視。
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得到準確定位,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各大高校普遍作為選修課來安排,過于隨意,缺乏規范性。因此,沒有引起大學生的重視,也降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綜合素質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的是引導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積極應對大學生活里的人和事、妥善處理大學人際關系,依據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需要更加的個性化和人性化,以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及心理狀態。然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導向模式嚴重,消極心理學的教學理念為主導,不適合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另外,大班教學無法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難以產生共鳴,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逐漸系統化,但課程改革也不斷被提出,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考慮到學生心理的發展特性,高校要合理調控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加強課程管理,使之成為大學教育的真正組成部分。
明確課程目標,精選授課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是不斷提升學生自我意識、建立健全人格、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強社會適應性。根據不同年級,合理調整理論授課安排,有針對性的開展課程、用發展的理念引導學生認可課程,積極應對成長歷程中的各種挑戰,如:入學時的角色轉變與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的提升;自我認知及自我定位的準確性的把握;人際關系的妥善處理。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傳統模式:講-聽、問-答,學生被動參與教學活動。因此,體驗式教學或翻轉課堂更能激發學生課上的參與欲望,學生參與課堂建構,自主探索的逆向教學法,通過心理投射類小游戲、情景創設、劇情重演、小組辯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改變、成長,授課教師梳理總結,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助,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團輔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活動中觀察、學習、體驗,進一步認識和接納自我,改善人際,尋找適合的學習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潛能。使課堂從“教授”轉變為“探索”,教師負責引導,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主動探索未知,形成適合個人身心發展規律的接受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意識、提升認知能力、提高情緒掌控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意識為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為目標,依學生解決實際心理困惑及問題的能力為評價重點。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調適。課程設置要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自我剖析、對照檢查、總結分析、反饋收獲,從而提升課程改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