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鮮明地,“高等院校應該堅持將立德樹人當作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活動體現在教學教育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切實創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全新發展態勢”。如今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高校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中均要運用各種類型的媒體設備。它們傳播信息的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龐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水平。因此應該深入地研究這方面的內容。
雖然國內研究融媒體的文獻資料非常豐富,但而學界尚未就如何界定“融媒體”達成廣泛共識,絕大多數學術論文都采取了下列定義:“盡可能地采用互聯網載體,把具備了共同點,又彼此互補的各種媒體從宣傳、內容以及人力等領域進行全方位整合,從而達到內容兼融、資源融通、利益共融、宣傳互融的效果。”眾所周知,大學生是最大程度地使用新媒體的群體之一,加上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手機頻繁上網,在通信、微博、微信、論壇等領域進行交流和溝通,受到了網絡文化的強烈影響與普遍滲透。融媒體發展迅猛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它們作為信息媒介的發展態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價值觀構建、思想觀念的確立和解構、行為塑造等方面。它尤其影響高校德育的情況,因此應該深入地研究融媒體背景下提升高校德育可行性的路徑選擇。
1.對高校層面的不良影響
多元化價值觀與社會思潮對高校德育效果的消解。隨著融媒體技術的傳播能力持續增強,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日益泛濫,滲透力擴大,對核心價值觀和優秀文化等正向意識進行消解,侵蝕著高校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帶來了消極惡劣的影響。高校德育較為滯后,面對教育形式與媒體環境的迅速變化,高校德育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德育活動局限在課堂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等諸多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創新課程內容,未能及時更新教學方式,缺乏德育教育和新興媒體傳播媒介的有機結合。
盡管做出了一定革新與探索,然而針對變化迅猛的融媒體環境,高校德育依舊缺乏網絡德育教育內,采取非常單一的教育形式,教師缺乏深厚的媒介素養與知識。教師是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綜合素質會對思政教育效果產生重大影響。在網絡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應該充分地利用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媒體教學活動,比如將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微博、博客、手機APP、BBS等多種網絡媒體當作開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平臺。如此一來,教師應該熟練地運用各種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化教學,促進網絡媒體傳播等,以增強思政教育活動的效果。然而如今不少思政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比較差,不能有效地開展多媒體教學,無法進行諸多網絡媒體的有效切換,毫無疑問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2.對學生層面的不良影響
首先,他們尚未形成非常成熟的心理狀態,其次他們的媒介素養亟須穩步提升。超過九成的大學生日均使用新媒體的時長大于2h。不少大學生經常跟風轉發未知真實性的網絡信息,不主動核實信息來源,或者是深陷網貸危機等,凸顯了他們的媒介素養意識和能力不夠,問題突出。再看是缺乏強烈的網絡道德意識。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相關司法解釋,嚴厲打擊傳播虛假信息、造謠傳謠的問題,然而因為很多大學生缺乏不能嚴格約束自己,將網絡當作法外之地,自律性非常差,網絡行為較為隨意。諸多低俗內容、錯誤行為和示范的肆意散播,易使他們的網絡責任意識淡漠,削弱他們的網絡道德評價意識,模糊他們的網絡道德底線與水平。
3.高校德育成效與學生道德行為養成出現脫節現象
高校在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做出和實施相應的道德行為,通常情況下會經歷下列階段:形成道德認知、提升道德意識、增強自身的道德實踐能力。然而如今高校在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未能徹底有效地落實道德教育領域的“三維目標”。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學校高度重視傳授相關理論和知識,漠視培養學生的德育態度、能力、情感以及價值觀,這就是說德育工作未能觸及到學生的靈魂,德育教學比較膚淺化。教師僅僅開展純粹的教學活動,不會積極地參與到高中學生管理著,師生間缺乏必要的生活交集,關系處于熟悉又陌生的狀態,如此一來,老師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學生在生活中落實道德行為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學生覺得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無法有效地落實德育行為,找不到德育的用武之地,不愿和教師進行這方面的交流,師生關系比較疏離,高校道德教育不接地氣,如空中樓閣一般無法建立起來。很多教師僅僅通過“一條腿走路”——思政課,只能發揮它的正面的、顯性的教育作用,無法有效地挖掘班級管理、專業教育等領域涵蓋的德育功能,擱置了“另一條腿”——隱性教育。高校只能有限地發揮德育的積極作用,在培育他們養成道德行為方面收效甚微。
融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也成為了各種數據以及信息的重要生產者與記錄者。他們積極地參與網絡論壇、聊天、購物、微信、微博、掃描二維碼等多種融媒體活動中,均會產生豐富多彩的信息和數據。德育者必須從宏觀上把握這些信息數據體現高校學生思想狀況關注焦點、行為愛好、價值取向等領域的真實信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提供科學合理的引導。
在融媒體背景下,學生能夠從諸多途徑和渠道獲取更具有差異化、更多可選擇、可變性、不穩定性更大的價值觀念,由此形成了多元價值觀格局,易于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做出錯誤或者矛盾的價值取向。因此思政教師必須自覺夯實馬哲理論功底,優化個更新知識結構,完善有關諸多社會思潮的相關知識儲備和理論分析能力,強化闡釋現實問題與重大理論的能力,幫助同學們在融媒體背景下彼此對抗和沖突的社會思潮、思想文化與價值觀間,做出科學判斷與理性取舍。在教學中還要融情于理,引導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核心價值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巨大魅力和深刻意蘊,踏踏實實地踐行德育的規范與義理。
網絡媒體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形式多樣、內容多樣、傳播更新速度非???。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網絡資源,持續地創新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是改革思政教學,發揮其教育功能的重中之重。第一,思政教師和部門應該借助網絡中獲取各種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思政資訊等,及時補充相關的教育內容,借助錄音、視頻、文字等多種呈現方式,為學生提供數字化的教育資源。第二,思政教育要循序漸進地加入學生網絡心理教育的相關內容,為了更好地讓高校學生擺脫各種癥狀和形式的“網絡心理障礙”,比如缺乏理想信念、是非難辨、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等問題。高校應該為學生設置心理咨詢服務與網絡心理教育課程,宣傳各種網絡心理知識,跟蹤和把握他們的心理變化,心理教育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培養優良的網絡心理。而且思政教育可以循序漸進地加入網絡法制教育,讓他們意識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和保護能力,確立科學的網絡觀
高校德育者必須主動適應融媒體環境,綜合利用各種融媒體手段,提升高校德育水平和質量。比如高校要盡可能地以電視網絡、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網絡、朋友圈、QQ群、校園論壇、貼吧、互聯網絡為載體,開展德育,打造濃厚的校園文化范圍,嘗試更多的思政教學教育模式,敢于創新和完善,以滲透式、引導式、體驗式、互動式等手段,強化德育教育效果,循序漸進地強化德育活動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推動德育的及時性與廣泛性,讓包括校園網在內的各種融媒體平臺變成了解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的關鍵性渠道,切實占領這塊陣地,堅決不可直接把學生推向社會,讓他們在復雜多元的社會化網絡中受到更大消極思想和思潮的影響。
要充分地發揮融媒體的傳播優勢,持續拓展宣傳教育陣地以及創新途徑。把握德育規律,堅持“以堵為輔,以疏為主,疏堵結合”的指導原則,切實創新多樣化的德育話語表達手段和方法,營設虛擬逼真的教學情境,探究最貼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社會生活的動態教學形式和內容。融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應該重視學校和社會的聯動教育。在感性直觀的認識過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先進性與科學性,真心認同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和方向。新媒體時代德育教育注重整合各方力量。高校應該主動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環境,德育教育部門必須有效地整合學校、社會、各級組織、企業以及家庭的德育力量,從而形成同向的德育正合力,在整個社會中培養強大的正能量,讓高校學生在優良的學習、生活、發展、求知的環境與機遇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德育行為的養成。學校的師資力量應該密切配合,發揮學科教學相互滲透、校園文化熏陶、課程改革、社會實踐體驗以及各類主題活動等多種有效渠道,貫通課堂內與課堂外的德育教育力量,為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建設濃厚良好的校園文化和德育環境。高校也能夠有效地發揮所在地市的德育基地與德育資源的作用,切實構建高水平的技能培訓中心以及企業實踐基地等。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技術日益深入發展的形勢下,信息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校在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面臨著日益復雜的融媒體環境。整體來看,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各個高校都堅持將立德樹人當作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將德育教育活動體現在教學教育全過程中,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切實創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全新發展態勢。高職院校整體而言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學工作,學生總體的政治思想狀況處于良好態勢,獲得了顯著的德育教學成果。然而高校德育工作也受到了融媒體的較大影響,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高校德育教育部門和教師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把握融媒體環境對高校德育、教師運用融媒體技術開展德育教育的影響,對學生德育認知和實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筆者論述了融媒體環境下做好高校德育教育的可行性路徑,積極培育學生的融媒體素養,充分釋理融情,整合德育內容,主動適應融媒體環境,營造多向立體、動態開放的德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