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廣電集團總編室(融媒體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0)
習近平總書記說:“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如今的受眾在網絡,傳統媒體全員向新媒體轉型,各類新聞APP紛至沓來,帶著傳統媒體的余威向網絡沖鋒。其中的地方性新聞APP從開始的意氣風發,漸漸陷入了某種尷尬的境地,其中相伴著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在機構、人員、體制等方面的力不從心。這不只是一家的困境。
“看廈門”APP是廈門廣電新媒體戰略中重點打造的新聞類APP,自2014年上線至2018年9月,已累積67萬+的下載量,根據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與分析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媒體APP總下載量排行榜》,“看廈門”APP裝機量位列全國64位。相較于全國性新聞APP而言,“看廈門”APP仍是以根植本地資訊為主。獨家功能包括了對廈門廣電集團的新聞類視頻進行碎片化集納、各頻道的實時線上點播功能,同時具有發起直播、互動、投票等后臺功能。雖然“看廈門”APP是廈門本地唯一的視頻類新聞APP,但以目前每周平均12萬+的開機量,600+的下載量,“看廈門”APP仍未能體現出地方性新聞APP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在國內大的新聞類客戶端面前,影響力及關注度更是不值得一提。地方類的新聞客戶端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載量提升緩慢、日活躍度低迷,就如同地方頻道屢屢下滑的收視率,所謂的發展新媒體只是把這種地方臺的慘淡現狀移植到了網絡平臺。
地方性新聞APP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個問題被很殘酷地擺在面前。
內容為王,地方性的新聞客戶端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本地新聞”。這源于地方性傳統媒體在本地多年深耕的自信。一個地市唯一的視頻類節目生產媒體,在采編人員和制作團隊上都沉淀了相當程度的優秀人才,同時在地方新聞資源、線索、人脈方面都有著毋庸置疑的優勢。新聞需求仍在,但是受眾去了網絡,原先的優勢如何能夠移植到互聯網平臺?內容的呈現“形式”是關鍵。
2018年3月29日,廈門電視臺一檔老牌輿論監督類新聞《特區新聞廣場》播出了對當地知名房地產知名企業的曝光新聞《四位房主的賣房經歷:房子沒了 我們反而欠下一大筆債》《假身份做起房產中介 卷走五百萬購房款》,之后經過廈門廣電公眾號的重新制作再傳播,閱讀量達27萬加,并成為那幾天廈門的網絡輿情熱點,也推動了事件的有效解決。但是反觀看廈門app這兩條新聞的點擊量,總點擊量不足2000次。
這次的新媒體傳播,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平臺新媒體產品的傳播效果。公眾號的優勢在于“新媒體語言+留言互動+朋友圈生態”,傳統新聞經過新媒體語言再編輯、朋友圈發酵,并借助于公眾號這一自帶流量的成熟平臺,傳播效果必然升級。而“看廈門”APP只是對電視新聞欄目進行常規的碎片化,內容與電視新聞相同,未進行網絡傳播形態的加工,無網絡傳播特色。
這就是“看廈門”APP目前碎片化傳播常態,這也是多數地方性新聞客戶端的常態——在手機端看到的與傳統新聞欄目內容并沒有區別,在傳播的內容上并未走出傳統內容的窠臼。只是用了新媒體平臺“新瓶”裝了傳統媒體內容的“舊酒”。
而互聯網視頻的特點是什么?開門見山,結構緊湊、短而有力。能夠激發“轉發”欲望,形成討論度的新聞類短視頻往往具有沖擊力的特性,“沖擊力”包含了情節上和視覺上的,并且篇幅一般在1分鐘之內,像是“梨視頻”形式的新聞視頻,用簡短的篇幅體現的最核心的新聞事件現場,并加以字幕注解,已是業界較為成功的范例。而隨著“抖音” “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短視頻的篇幅越來越短,但人們看短視頻的時間卻越來越長。這也就意味著,人們看單條視頻的耐心在縮短,但對短視頻的依賴卻在增強。
而“看廈門”APP對新聞的碎片化處理能否做到與傳統新聞不同,甚至以首發形式進行網端視頻傳播?有沒有能力制作?在目前看來,存在體制及人員的困境。
“看廈門”APP目前由廈門電視臺融媒體中心運營,中心同時運作網站、公眾號、微博等多個平臺的維護。廈門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在機構設置上是集團總編室的內設科室。
融媒體中心隸屬于總編室,這樣的架構有利的地方是能夠對集團的播出資源有全盤的了解,除了新聞的宣傳部署,還包括各頻道欄目的播出計劃、電臺宣傳、產業板塊活動信息,這些內容都可在新媒體平臺進行網端包裝及推廣,做到資源的合理利用。但是同樣有礙于部門間的壁壘。而這樣做的弊端就是,總編室本身非集團內容生產部門,這就造成了融媒體中心未能內嵌新媒體生產環節,總之就是“缺人”。而能夠“內嵌新媒體生產環節的組織再造”對于新媒體平臺的良性運作十分重要。
以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為例。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在2016年6月成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將新媒體生產內嵌到組織內部,中心匯聚了上海電視臺主體新聞采編力量。這就為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度和延展性,促成了“看看新聞Knews”的脫穎而出。
而廈門廣電集團最主要的新聞內容生產環節,是在新聞中心和廈門衛視新聞部,本地新聞資源主要在新聞中心,還包括了五大電臺頻道,這些部門集中了集團大部分的采編人才資源。而融媒體中心的機構設置脫離于這些人才資源,部門22人大部分是平臺維護及文字、視頻編輯人員,缺乏一線采編經歷及經驗,在進行網端內容生產的時候,只能借助于新聞中心的記者,且以跨部門的模式,網端編輯與記者的關系相對較遠,表現得相當弱勢,更談不上在選題初期就進行共同策劃,這就造成了網絡端發布的被動情況。
與此同時,如若對已播出新聞進行再編輯,缺乏人力支持,并且新媒體編輯在沒有一線記者采訪經驗的前提下,易造成新聞事實的偏差。如若一線記者在采編電視平臺新聞的同時,為新媒體平臺編輯另一版本,形式上不同于傳統電視,主打“短頻快”,融入新媒體的生產環節,這才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真正轉型。
“你們網絡先發了,電視都沒人看了。”這是在我們工作中曾經聽見的抱怨。這種說法的出現,緣由是目前電視臺依然保留對收視率的考核機制,造成一線新聞部門對于首發新聞的提供仍有所保留,網端的第一時間發布被打了折扣。
目前電視臺對部門的考核仍是以電視收視率為主,網絡點擊量并未被納入。這就與“網絡優先”的集團理念相違背,造成了生產與網絡發布兩層皮的現象。
廈門廣電集團是以“新媒體任務量”的形式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每個月新聞中心向新媒體平臺供稿120條圖文或微視頻產品,一年發起20場網絡直播,以每月統計為形式,完成量與獎金掛鉤。但是由于網絡點擊量仍未納入考核,記者的“主業”也仍在傳統電視新聞,新媒體形式的供稿寥寥。加快形成網絡點擊量及網絡影響度的評價機制,并將其納入傳統電視媒體考核體系,是將人力資源引入新媒體內容生產的關鍵。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的內容往往比較宏大,相比較而言,與“人性”缺乏關聯,因此很難真正地打動人心。短視頻則更能直擊人心。
地方性新聞APP在集納傳統電視臺新聞的同時,可考慮將短視頻作為主攻內容,并且增強留言、點贊、互動等社交功能,這將是轉變傳統媒體新聞APP形象的一個方向。但這需要解決的是人員配備、考核機制的問題。
新京報前社長戴自更曾說,短視頻將是傳統媒體最后一根稻草,這是否會成為預言還未可知,但“短視頻”確實在閃現著高光。
地方性新聞APP的沉浮實際上也映射出了地方臺新媒體轉型的尷尬處境,機構組成、考核制度、資源流向、部門壁壘……這些都制約著目前地方性新聞APP的轉型。是作為傳統新聞內容的“容器”而泯然眾人,或者是另辟蹊徑,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轉化地方臺的地方新聞優勢?留給地方性新聞APP的時間恐怕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