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廣播電視臺,山東 東營 257300)
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過程當中,必須涉及相關的拍攝細節以及拍攝的技巧,這是對電視專題片質量的一種保證,必須要從整體過程當中入手,才能夠有效促進電視專題片在制作后達到理想的效果。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制作技巧和細節,分別體現在各個環節當中,立足于當前的電視專題片拍攝發展現狀,分別從統籌到現場,從聲音到畫面進行重視。
電視專題片一般都是紀實性專題片,這種專題片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能夠通過對于現實社會當中的一些事情、人物或是現象開展真實而又有效的記錄,通過視頻的形式傳遞到其他群眾的眼前。電視專題片是影視欄目的一種形式,不同于電視劇、電影或是訪談節目等,電視專題片的拍攝以及制作都會深入到社會實踐當中來,就目前來說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無論是教育、自然還是歷史、人文,都已經擁有了眾多優秀的專題片問世。而專題片的質量好壞,則受到了拍攝制作過程當中的細節以及技巧的影響。我國目前的專題片拍攝也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我國的電視專題片發展起步較晚,因此仍舊和一些先進的專題片制作團隊之間存在著一些差距,這就需要能夠及時開展對于技巧以及細節的學習,提升專題片拍攝的整體質量以及水準,保證電視專題片既擁有美感,又不失內涵。制作團隊開展專題片的拍攝時,需要能吸收一些經驗豐富團隊的優勢,結合自身制作的特點,來進行有效融合。
拍攝專題片,首先必須要能夠針對電視專題片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結構進行統籌,只有保證框架體系的質量,才能夠促進整體的質量得到保證。開展專題片的結構統籌工作,需要注重專題片主題的表達,通過嚴格分明的層次進行層層遞進,保證合理分配重點??紤]到專題片拍攝的對象較為豐富,因此需要保證將專題片的主旨內容以及拍攝內容進行有效結合,這樣蔡鍔可以促進觀眾在觀看專題片時,能夠按照有層次的情節,了解專題片的中心。
在拍攝專題片的過程當中,開展結構統籌,必須要從宏觀角度來看,首先要考慮到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風格。電視專題片的風格,或是輕松,或是沉重,風格的選擇奠定了整體專題片的基調,和內容選取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在確認了風格以后,需要對鏡頭選取計劃進行有效制定,拍攝所需要的鏡頭有很多,應該盡量降低對于拍攝鏡頭的棄用現象,這樣能夠有效節約人力物力,同時也是對于工作效率的一種提升。
統籌過程當中,相關的導演、制片人,還必須要能夠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拍攝專題片最終要呈現到觀眾的面前,觀眾對于專題片的認知、理解,能夠反映出專題片的真是質量,只有保證從觀眾的立場出發,才可以促進觀眾和專題片內容產生一定的共鳴。專題片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打亂時間順序的方式來體現情感的表達,還能夠通過鏡頭的切換表現出人物的情感變化。
結構統籌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保證能夠擁有一定的電視專題片拍攝經驗,保證拍攝的內容可以圍繞著中心進行發散,既不會由于相關內容的豐富導致中心思想無法表達明確,也不會由于全然重視中心思想而導致整體專題片的內容匱乏,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鑒同類型的專題片拍攝結構統籌手段,取長補短。
實際拍攝的過程當中,鏡頭的選取直接影響了專題片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樣貌,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受到鏡頭選取工作的影響,在鏡頭選取時,主要依賴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要保證鏡頭具有較為真實的特性,同時具有邏輯性。鏡頭選取時,不能夠違背現實生活當中的邏輯,例如在動物生活習性的專題片拍攝過程當中,就必須要依照動物的真實天性進行鏡頭的選取,同時在后期的節目制作過程當中,剪輯、拼接也都要以動物真實生活和活動的狀況作為參照的基礎。
其次,需要保證能夠具有拍攝的美感,鏡頭面前的人物或者是物件,如果能夠在拍攝中選取美好的形狀或者是狀態,就能夠大大增加觀眾對其的喜好。具有藝術特色的鏡頭,是一種美感的體現,也是對于觀眾感知美的一種推進,能夠讓觀眾在了解知識、觀看專題片內容的同時,還能夠賞心悅目,獲得美的感受。一般來說鏡頭選取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長鏡頭拍攝、固定鏡頭拍攝以及特寫鏡頭拍攝,每一種鏡頭都具有自身的特點。特寫鏡頭拍攝能夠有效突出畫面當中的重點,長鏡頭則有效地展示出連續的形態,而固定鏡頭則將視角固定到一個位置上,有利于拍攝一個范圍內的不同時間變化。
最后,拍攝鏡頭的選取還必須要保證能夠立足于觀眾的角度,試圖尋求電視機前后的共鳴。觀眾只有和專題片當中的鏡頭產生了共鳴,才能夠提升對于專題片的觀看欲望。例如在考古專題片的拍攝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古代情景再現的方式,拍攝更加立體、真實的鏡頭,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既感受文物,又能和跨越時間的人文歷史產生共鳴。
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離不開真實性,不能夠完全脫離于社會。在很多電視專題片拍攝過程當中,都能夠利用群眾同期聲,既表現出了專題片自身的真實性、紀實性,又拉近了電視專題片以及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對電視專題片產生一種親切感。一般來說專題片的群眾同期聲拍攝都是進行群眾的訪問或是談話,了解群眾自身口述的所見所聞,還原真實的事件,這種拍攝的方式是一種突出敘事的手法。在基層群眾同期聲拍攝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注重一點就是和群眾能夠站在一個較為平等和親近的立場上進行閑談,只有讓群眾能夠擁有一個放松的心情,才能夠保證其陳述內容的邏輯性。
同時,在群眾開展陳述的過程當中,無論被采訪者的回答方式與所用的語言如何,都不能夠進行打斷,需保證同期聲的自然性,才能夠有助于后期的制作。并且,在拍攝時,還需要注重拍攝群眾的神情,結合語言與表情,才能夠保證采訪能夠將情緒帶到觀眾身上。
很多情況下,拍攝的自然環境以及人為環境都是無法完全達到拍攝的預期計劃,例如突然的天氣變化,或者當地環境的嘈雜等,并且由于拍攝專題片并不是在同一個場景下進行的,因此會導致不同環境下的鏡頭顏色具有較大的差距。為了保證整體專題片的成片當中,鏡頭的色調以及風格一致,不會讓觀眾感受到“出戲”,因此必須要保證能夠針對畫面進行一定調色,促進風格趨于一致。一般來說在專題片的調色過程當中使用到的三路色彩校正以及色彩平衡工具等,都能有效實現對于專題片的畫面顏色、風格調整。
進行調色時,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于,不能夠過分強調美感以及整體統一,而忽視了真實性,很多專題片在內容當中會涉及的一些事物,例如考古專題片當中的文物顏色,或者是美食專題片當中一些食材、菜品顏色,都要在專題片顏色風格較為統一的前提條件下保證真實,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觀眾既感受專題片的精良制作,又了解真實的知識與內容。
綜上所述,在電視專題片拍攝的過程當中,細節的把握以及一些技巧的使用,會直接影響拍攝成品的質量,從而影響到播出的效果。為了能夠有效促進電視專題片從拍攝開始就具有一個穩定的質量,因此必須要能夠從拍攝制作的各個環節有效進行考慮,幫助了解各個環節的重點,保證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能夠得到良好的質量保證,擁有充實的內容以及精良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