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浙江 溫州 325804)
電視訪談節目作為一種人物脫口秀的節目形態最早起源于美國。在我國《實話實說》《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訪談節目都曾深受電視觀眾們的喜愛。然而,電視訪談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演變后似乎進入到了一個創新的瓶頸期,話題的相似、傳播方式的單一、優秀主持人缺失、缺乏互動等不足導致了大批收視群體的流失。如何做好訪談節目,再次引起關注。筆者就我們策劃推出的《組織部長訪談錄》欄目,談談打造特色鮮明的人物訪談節目的“實戰”經驗。
欄目組在策劃縣(市、區)《組織部長訪談錄》時,首先考慮的便是這檔節目做給誰看?誰會看?因此節目的表達方式是《組織部長訪談錄》最終能否獲得關注的重要因素。《組織部長訪談錄》的訪談嘉賓是溫州各縣(市、區)的組織部長,因此節目主要收視人群應該定位為各地的黨員干部和關注時事的觀眾。往往行業特色鮮明、專業知識性強的訪談節目從收視群體來說較為單一,可看性不強。為避免這類情況的出現,欄目組要求訪談嘉賓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做到深淺并重,口語化表達。在《組織部長訪談錄——蒼南篇》里,我們可以看到蒼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青在講述“柔性引才”政策時是這樣描述的,“柔性引才就是說人才能夠為我們當地的企業、事業發展所用,他不一定要把自己的社保關系、工作關系遷過來,他可以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或者說技術服務的方式為我蒼南所用就可以”。又例如樂清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何學考在講到組織力時這樣說道,“組織力就是團結引領廣大黨員群眾齊心干事”。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述組織工作,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使得《組織部長訪談錄》不再是黨員干部專屬的教育片,更成為普通觀眾了解組織工作的重要窗口。
用小切口話題來透視組織工作大主題。在《組織部長訪談錄》系列片里,欄目組對訪談議題的設置有具體的要求,要求訪談嘉賓在引用案例時選擇發生在群眾身邊且關注度高的案例,從話題上引起觀眾的共鳴。例如在《組織部長訪談錄——甌海篇》中,甌海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錢素文在談到甌海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時,引用了一名在外黨員從2000公里外的寧夏趕回家鄉帶頭拆遷的事例,以生動細小的事例全景展現了甌海區在開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時組織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共建美好家園的這一工作方法。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通過3年的努力,增強集體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為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眼下全省各地都在加快制定、出臺具體的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樂清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何學考在訪談中說到這項工作時并沒有解讀樂清的相關政策,而是引用了當地下山頭村以土地入股企業后,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00萬元的案例。在整個《組織部訪談錄》系列里欄目組根據普通觀眾的收視習慣,采取對癥下藥的方法,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身邊事說明大政策,讓群眾能夠聽懂、理解和吸收。
一檔訪談節目能否成功跟主持人的“含金量”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看到主持《實話實說》的崔永元、《魯豫有約》的陳魯豫、《楊瀾訪談錄》的楊瀾等,他們每一位都可以說是主持界的翹楚,三檔節目之所以深受百姓喜愛,跟主持人的業務水平息息相關。而《組織部長訪談錄》要想出彩,就要選擇一位黨建知識儲備豐富、臨場應變能力強、話題把握敏感度高的主持人,欄目組特地邀請了溫州電視臺黨建頻道的資深主持人、電視評委員徐克來擔任整檔訪談系列的主持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選定主持人之后,欄目組的主創人員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實地走訪11個縣(市、區)的組織部,與各科室負責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調研的第一手資料,梳理當地熱點事件、相關政策、經典案例,為主持人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訪談材料。正是前期細致的準備,《組織部長訪談錄》系列獲得各地組織部長的一致好評,蒼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青在節目播出后特地來電節目組,對主持人所具有的黨建專業素養給予高度評價。
在媒介融合時代,電視節目想要傳得遠、傳得廣就要用好新媒體。智能手機的普及,打破了“你說我看”的單向傳播模式,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觀點和意見。這種雙向傳播,互動交流的傳播模式讓節目與受眾產生了關聯性,更有利于提高受眾黏度。《組織部長訪談錄》通過頻道微信公眾號實現了與受眾的互動,提升了節目的收視率和關注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組織部長訪談錄》在新媒體平臺的瀏覽量近兩萬次,網友留言近千條。
在電視節目形態推陳出新的當下,想要做好一檔訪談類節一定要找準節目定位、抓好整體思路、善用傳播方式,才能在當前各類節目形態的競爭中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