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報社,四川 巴中 636000)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破壞性、衍生性、擴散性等特點,能很快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重大突發事件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在所有的新聞傳播實務中,突發事件報道因本身的突發性,信息量巨大,報道難度高,顯得錯綜復雜,已成為大眾媒體追逐的熱點。每有地震、洪災、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媒體為獲得珍貴的獨家新聞,多在第一時間派遣特派記者趕往事發地作現場報道。但是,許多地方媒體因為條塊分割的傳統媒體體制的限制,針對異地突發新聞的報道,其視域受到很大限制,報道所產生的社會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將異地重大突發新聞本地化,讓本地新聞受眾盡快獲得事件信息,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是地方媒體需要關注和探討的。
當某個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不管事件發生地在何處,都會很快引起全國乃至全球的關注。對于事發地以外的媒體來說,應把尊重與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放在首位,及時報道受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大情況及其他新聞信息,把實際情況和事實真相向受眾講清楚,從而讓他們明事實之巨細,解問題之深淺,辨傳言之真假,知事態之緩急,有效地消除各種“雜音” “噪音”。因此,在獲悉消息之后,要立刻派出記者迅速趕往事發地進行采訪。
為了做好相關采訪報道,特派記者應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并提早著手相關準備工作,在第一時間,比如前往機場的路上、候機的過程中,先與當地媒體取得聯系,借助他們的資源,對事件導致的后果和現狀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然后擬定接下去準備采訪和報道的計劃。特派記者應事先列出采訪報道提綱,先去哪些現場,報道哪些內容,哪些是本地新聞受眾最關心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此外,后方記者、編輯也要做好相關報道的準備工作,并與前方記者保持密切聯系,彼此應在報道開始前就形成一個共識,以便共同完成好報道任務。
為了讓報道在受眾中產生共鳴,讓信息迅速在自己的區域得到有效傳播,媒體要創新報道方式。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了條件。本著最快、最全、最真實的報道宗旨,前方特派記者要將第一時間報道、現場報道、動態追蹤報道、專題報道、深度報道和預警報道等方式充分結合起來,把采訪普通群眾、專家訪談、現場目擊者的視頻連線以及電話連線等一系列報道形式結合起來,將文字報道與影像報道融合起來,采訪更多的當事人,進行全方位報道,提高新聞的時效性,擴大受眾覆蓋面。
此外,媒體要與新聞受眾互動,就是讓受眾參與新聞演變的過程,這既是民意的表達,又是新聞的發展。比如,本地受眾對外地突發事件的反應和看法,本地如果突發類似事件,公眾應該如何正確應對,這是“異地新聞本地化”的重要內容,不可或缺。受眾的參與也往往成為新聞內容,豐富了報道,貼近了群眾,同時也增加了媒體的吸引力。此項工作多由后方記者和編輯完成。
在報道過程中,媒體要注意突發事件的關聯性。受眾群體對一起新聞事件的關注焦點,通常在于事件造成的影響,以及事件發生后的后續狀況,不管是本地還是異地的突發重大事件,其事物間的關聯性都是人們最關心的一部分。由于網絡信息的發達,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突發事件的地點和突發事件的類型,但由于缺少實地觀察,人們無法具體了解到突發事件的后續影響,因此,要讓外地突發新聞本地化,迅速引起本區域觀眾的注意,就需要報道他們最想了解的部分,譬如當地群眾的反應,當地政府機構對事件的處理,相關單位對引發事件的可能原因的探尋等,以幫助本地受眾在大腦中建立起完整的信息體系,這樣既滿足了本地受眾的知情權和求知欲,同時讓受眾對突發事件的接受度有效增加。
此外,由于交通的發達,人口流動活躍,許多區域都有來自他鄉的外地人,當事件發生在他們故鄉時,他們擔心家人的安危,急需了解相關情況,表達關切之情,媒體在這方面應予充分重視,可以進行雙向報道,最大程度地滿足外來受眾群體的知情需要和情感表達需要。
綜上所述,當外地突發重大新聞事件時,本地媒體既有全局觀念,又從本土視角出發,創新報道方式,及時準確展現新聞事件和新聞背景,讓本地新聞受眾明白事情真相,消除各種“雜音”,維護社會穩定,較好地完成本地化報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