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 安徽廣播電視臺
當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飛躍式發展,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給廣播帶來了一次空前的沖擊。廣播即便處于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中,它的伴隨性特征依然彰顯。索福瑞調查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廣播收聽總量有所下降,車載收聽市場穩中有升,“其他場所”廣播收聽量顯著上升,傳統廣播的伴隨性優勢能夠有針對性的滿足不同群體的收聽需求。
我們都知道,廣播通過聲音來傳遞信息。除去伴隨性特征,和新媒體相比較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傳統廣播的傳播形式較為單一,相對封閉。廣播媒體為了加強和聽眾的互動,要依靠如電話、微信、微博、QQ、直播等方式來打破這種線性傳播模式。但是這些互動方式最后依然主要是以聲音的方式呈現在聽眾耳邊,達到交流的目的。所以說,聲音傳播是廣播的生命線,面對新媒體多樣的傳播方式,在聲音上下功夫仍是不變的課題。
廣播新聞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泛指所有的新聞性廣播內容和報道形式。廣播新聞語言是指播音員、主持人、記者在播講新聞稿件時使用的語言。廣播新聞語言很大程度上由稿件文字來決定,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語言是文字的表達形式,語言文字是連接思維的工具。這些都影響到傳播效果和聽眾的注意力。新媒體時代甚至是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近年來,廣播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不再局限于單靠電波來傳遞信息,通過網絡直播方式還可以看到形象,拉近和受眾的距離。廣播收聽習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移動收聽車載廣播穩定上升。賽立信2007—2016十年間連續不間斷的全國廣播收聽數據顯示,2016年廣播車載覆蓋人群4.58億,車載經常收聽人群為3.0億,車載收聽占廣播收聽比例59.6%。2017年,手機在所有移動收聽工具里排在第二位。從聽眾年齡段來看,過去幾年,廣播聽眾進行了一次更新換代,廣播聽眾的群體更加的年輕化,老年聽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忠誠。
新聞節目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廣播的重頭戲,信息碎片化時代,人們可選擇的媒介平臺眾多,廣播的即時性優勢被沖淡。原創成本高,回報率低。媒體行業競爭風起云涌,新媒體的崛起使廣播新聞沒有多少優勢可言,無論是時效性、針對性或者接近性,新媒體的創作方法、技術手段都不輸傳統媒體。如果依照過去那種編讀老模式來做廣播新聞,不僅節目質量沒有保證,聽眾也會“敬而遠之”,投入其他類型節目的懷抱。
廣播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媒介,離不開文化氛圍的培植和熏陶,多元化文化的現實也在影響著廣播新聞的生存生態。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眾多,對信息的內容要求更高。在與新媒體競爭的同時也在不斷融合,多數新媒體都需要用眼睛來接收,而廣播用聲音來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對新媒體傳播的補充和延伸,它的這種相對隨意性在融媒體時代也是一種優勢。廣播只有時刻做一名創新者,才能創造出更多鮮活生動、深入人心的作品,從而吸引更多的聽眾,廣播新聞不僅要與時俱進,自信表達,更要努力學習、融會貫通,成為弘揚先進文化、承擔社會責任的建設者和引路人。
廣播是說出來的媒體,新聞語言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隨著網絡用語的興起,社會上有一些媒體的語言使用開始走上隨意化的道路,甚至道聽途說、自己造詞、破壞語言規則。這些和新聞語言簡潔、準確、通俗的特點是背道而馳的。
新聞記者和編輯在寫作和編輯時經常會遇到需要仔細推敲的詞語,到底這個詞能不能用,用哪個詞最合適,反復考慮,頗有詩人賈島苦吟“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風范。也會有記者在完成采訪后寫不出稿件,新聞三要素不必多說,數據和細節語言要準確無誤,欠缺的是感性信息接受背后理性的消化吸收。語言是思想的體現,想要準確表達新聞內涵,就要準確用詞用語,真實客觀的反映新聞事實。
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提到:“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意思是:句子有能夠刪削的,足以看出其稀疏的地方;一個字都不能減去,就知道其寫法是嚴密的。對于廣播新聞來說,語言簡潔尤為重要,聲音傳遞轉瞬即逝,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最豐富的信息,要求廣播新聞語言文約事豐、言簡意賅,達到極簡極致的境界,用最少表達最多。
廣播新聞說給誰聽?廣播新聞服務于誰?是老百姓,是人民群眾,因此廣播新聞語言要通俗易懂,在內容上要選擇貼近生活的主題,關注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生活中他們都在聊什么,他們想聽什么,把這些有熱度的百姓生活用智慧的語言表達出來;形式上能夠實現交流互動,方便聽眾參與進來,例如現場采訪、新媒體互動都能和聽眾拉近距離,產生共鳴。
我們所說的新媒體主要指移動端屬性強、社交屬性強的媒體形態,如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語言顯得獨特很有個性,同樣的新聞內容,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語言風格大不相同,主要受到受眾的使用習慣(閱讀習慣收聽習慣)的影響。
新媒體的語言風格輕松活潑,較多使用網絡用語,注重和受眾進行交流,一些常見的內容借助新媒體發布,通過圖片、圖表、視頻和用戶留言這種復合式表達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一點早在網絡新聞最初發展時就已經表現出來。
廣播新聞的語言前面已經說過具有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這里不再贅述。廣播新聞和新媒體語言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語言的規范化,廣播新聞語言更加專業嚴謹,新媒體語言偏口語化,也容易出現一些錯誤,例如認知類錯字這些年在微信公眾號里較為常見,將“挖墻腳”寫成“挖墻角”將”委曲求全“寫成“委屈求全”,認知類錯字指作者由于其容易混淆的特性而使用的高頻錯字。這些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卻被用錯,需要引起各方重視。
新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傳統媒體必須面對現實,積極改變,借鑒新媒體發展的優勢。同樣,傳統媒體可靠的信息來源、完整的生產把關體系對新媒體規范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廣播新聞和新媒體語言也在朝著融合發展的方向走去。
從語言風格來看,廣播新聞使用網絡流行詞匯,嘗試口語化播出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也暴露了不足之處。就內容來看,不是所有新聞都適合調侃。例如:某地發生了地震,在不了解是否有傷亡的情況下,盡量不要用過于輕松的語氣來套近乎,用詞要親切自然而非生搬硬套。重大的災害新聞、致死致傷的社會新聞等都不宜調侃。不了解事實進展不顧輿論氛圍的表達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被受眾唾棄。
從新媒體方面來看,它的傳播速度快,從而容易產生把關不嚴導致信息過多過亂的現象,相比較,傳統媒體的信息源更加可靠,表達更加規范,傳播過程更加有秩序,這一點值得借鑒。如今,新媒體呈裂變式發展,優勝劣汰機制加速,新媒體更需要把握分寸,保有底線,按新聞傳播規律表達。然而,這種真誠的表達并不都是靠套近乎、調侃和使用網絡用語來達成的,新媒體運營需要找到與平臺定位、稿件內容、受眾使用習慣相契合的方式來好好說話。
因此,廣播新聞和新媒體語言的未來發展是相互借鑒、不斷融合的過程,廣播新聞語言的邊界逐漸被打破,借助微信、微博、QQ群、直播平臺做好廣播新聞傳播工作,激發從業人員的創新意識,成為新媒體發展潮流下必須面對的課題。在新聞碎片化傳播的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需要用新聞事實來表明立場,彰顯態度。
本文就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語言的發展與變化的現實,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下語言表達個性化和多樣性的關系,從而促使廣播新聞類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為新形勢下廣播宣傳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