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廣播電視臺,吉林 延邊 133000)
現代社會的信息爆炸使得人們對于新聞報道產生了更高的需求,而要想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時效性以及客觀性的前提下,探析新聞事件真相,從而滿足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需求,還需要新聞記者對自身權利與角色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于新聞記者角色定位與采訪權的探討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采訪權實際上也就是在采訪過程中自身所能夠行使的權利,這一權利是新聞記者揭開新聞事件真相、搜集新聞事件相關信息的關鍵,同時也是完成新聞報道的必要前提。必須要明確的是,采訪權的權利享有者是專業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全體公民,也就是說,采訪權在我國并非是新聞從業人員所獨有的權利,而是每一位都可以平等享有且基于言論自由與表述自由的基本權利。
從目前來看,新聞記者的采訪權雖然尚未在法律法規中得到明確,但卻已經在行業相關規定中獲得了認可與保護,例如在新聞出版總署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中就明確提出:“新聞記者持新聞記者證依法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這充分說明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所行使的采訪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且不會受到其他個人與組織的限制。當然,新聞記者的采訪權同樣也會受到法律的限制,如果在采訪過程中進行了超出采訪權范圍的行為,那么這一行為不僅不會受到法律保護,甚至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般來說,新聞采訪中的被采訪者作為新聞事件的當事人,通常都會與新聞事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記者搜集新聞相關信息、探究事件真相的同時,采訪同樣也可能會涉及被采訪者的個人隱私信息,如果記者未能充分考慮這一點,或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強行將這些信息泄露出去,那么被采訪者的權益就會受到損害。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必須要對自身言行進行嚴格約束,在涉及被采訪者隱私或是可能會傷害其利益時適可而止,避免出現采訪侵權現象的出現。
前文中提到,新聞記者的采訪權既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會受到國家安全法律、保密法律、訴訟法律等多種法律的限制,也就是說,在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下,記者是無法展開事件調查與信息收集的。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權利行使范圍,對相關法律規定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準確判斷出哪些情況下可以進行采訪、哪些情況下不可進行采訪,從而避免強行采訪現象的發生。另外,新聞記者的采訪權是基于公民言論自由的,因而新聞記者與被采訪者在采訪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仍然是平等的關系,每一位公民作為被采訪者,都有權提出理由來拒絕采訪,因而新聞記者也同樣需要尊重被采訪者的自由,而不可在違背被采訪者意愿的其情況下展開采訪。
從探究事實、還原真相的角度來看,新聞記者的采訪權實際上也是其作為新聞工作者所需要履行的義務,通過新聞報道,新聞記者不僅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正確、真實的新聞信息,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也能夠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來達到公眾教育的效果,這些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相反,如果記者進行了錯誤的輿論引導,或是提供了虛假的新聞信息,那么自然也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要正確認識自身的采訪權利與義務,堅守身為記者的職業道德,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從而在采訪過程中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報道的客觀性。
在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作為采訪方通常都扮演著事件敘述者與引導者的角色,這一角色也就是記者的職業角色,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記者在作為新聞工作從業人員的同時,也是一名普通公民,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也同樣承擔著社會角色。社會角色與職業角色對于新聞記者的要求不同,因而在面對新聞事件時,二者就很可能會產生矛盾,例如在探究新聞事件真相時,被采訪者的基本權利與事件客觀性就很可能會產生矛盾,如果尊重被采訪者的基本權利,那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就會受到影響,反之如果要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那么就會侵犯到被采訪者的基本權益。針對這一問題,新聞記者需要在明確自身職業角色的同時,清楚地認識自身社會角色所承擔的責任與應履行的義務,這樣才能夠在矛盾出現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總之,新時期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權利與義務都已經發生了改變,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要對自身的采訪權進行重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找到全新的職業角色與社會角色定位,從而在正確行使采訪權的同時,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