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慧
(長春師范大學 學生工作部,吉林 長春 130032)
幾乎每個時代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強調知識時代對育人過程在團隊協作、主體協同、系統教育等方面的訴求,都致力于尋找受教育主體全方位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時代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整合、開放、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的發展變化,高校“青馬工程”的教育內容、體制機制、育人模式教育也發生變革。更新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育模式逐步成為高校“青馬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具體來說,高校“青馬工程”的協同育人研究以目標追求和價值需求兩個變量為研究起點。本文在分析高校“青馬工程”發展內生需求的基礎上,力求探索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的理論進展和實踐突破。
任何教育過程當中的協同育人研究首先都要面對目標追求問題。目標追求是否一樣,不僅會對教育過程產生重要影響,更決定協同育人過程能否形成。協同育人不僅是對教育結果的追求,更是教育過程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目標追求不僅是協同育人過程的邏輯起點,更是協同育人過程中的一個變量。目標追求雖然是協同育人的前提條件,但在教育過程的起初,其目標追求是可以發生沖突的,這是可以并且合理存在的。將沖突的目標轉變為一致的目標是協同育人的關鍵,也是協同育人存在的意義。
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首先要面對的是不同主體之間的目標追求。高校“青馬工程”的培養目標“要將理想信念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有機統一起來,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才質量。”[1]高校“青馬工程”自實施以來,始終以“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實現人生價值為追求目標”,并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不斷傳承和發展這一目標。高校育人實踐表明,各種教育主體、教育載體都在不斷形成教育合力,推進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不斷提升高校“青馬工程”實效性。但在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具體實踐層面,教育目標沖突難以避免。一方面,教育主體認識水平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階段對高校“青馬工程”的認知水平、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其教育目標的認知過程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將教育內容轉化為自身思想和實踐行動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任何一種協同關系的產生都源于價值需求,教育過程也是如此。協同育人的價值需求是指為達到目標追求,協同各方主體、載體、資源的需求而達到育人效果最大化的需求。也就是說,協同育人形成的可能性來源于各方面對價值需求的實現。這種價值需求中存在三種需求關系: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需求關系,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同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間的價值需求;二是資源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資源間相互依賴的關系;[2]三是人與資源之間的需求關系,即教育者與教育資源的相互需求。按照人與資源之間的相互需要程度,可以將價值需要劃分為兩種關系:一是單向價值需求。這種需求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資源與資源之間、人與資源之間并未呈現出明顯的依賴需求,協同育人程度不高,沒有認識到資源互補對育人實效性的促進作用;二是雙向價值需求。相對于單向價值需求來說,雙向價值需求是指各主體、各資源之間相互依賴、彼此需要或者能夠認識到資源互補對于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對目標追求的實現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家庭等各方主體的參與,需要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資源的保障。在協同育人格局形成前,高校扮演著尋求資源、達成共識的角色,同政府、社會、家庭等教育主體進行溝通和協調,使各教育主體積極參與到育人實踐過程中。協同育人格局形式以后,高校扮演著溝通協同、資源整合的角色,優化配置各種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教育目的。
在經濟學領域,需求是指價值主體在一定范圍內主觀愿意并且能夠購買某種商品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價值主體的主觀意愿,二是價值主體具備一定的支付能力。我們可以據此將高等教育的需求定義為:“社會(廣義)、家庭(個人)對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除了具備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外,還具有自身特殊的屬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前沿問題引發的,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證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了精神文明的有效發展,多層次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戰略需要,又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高校“青馬工程”作為一個系統發展模型,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可以將其發展需求分為內生需求和外生需求。“主體內生是指大學生群體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對教育內容認知、認同、接受和踐行的過程。客觀生成是指高校青馬工程促使大學生群體的價值選擇發生變化的過程。主體內生與客觀生成共同形成了教育效果的合力,并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始終。”[4]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青馬工程”的內生需求是由高校“青馬工程”內部因素決定的需求,直接體現為內涵式發展需求;外生需求是高校“青馬工程”外部條件和因素決定的需求,具體表現為外延式發展需求。高校“青馬工程”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教育過程能否形成教育合力,主要決定于教育主客體、教育過程等因素。因此,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集中體現為內涵式發展需求,具體包括目標整合、特色定位、品牌構建、質量提升、科學管理、行為養成等六個方面。通過合理定位戰略目標、準確樹立特定定位、適時構建品牌活動、有效提升教育質量、有序進行科學管理和注重規范行為養成等手段不斷進行內涵發展,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將掌握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運用到實踐中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使理論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才能通過青年的實踐把高尚的信仰變為現實。”[5]要形成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就必須關注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過程中的幾個關鍵變量,厘清高校“青馬工程”內涵式發展的理念和思路,轉變傳統教育方式,不斷推進高校“青馬工程”協同育人的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興海,朱明仕.夯實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基礎[J].中國高等教育,2016(1).
[2]劉俊峰,王曉珊.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協同機制探究[J].黨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3]約翰·希思.教育經濟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8.
[4]遲慧.高校“青馬工程”建設的“四化”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23).
[5]張興海,朱明仕.知識到信仰: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踐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