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嬌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為教育工作者運用“以文化人”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論根基。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其思想觀念及價值取向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在文化多元環境下,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該更加重視文化的熏陶滋養,做到“以文化人”。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在人們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文化本身會隨著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多樣性、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等特點。同時文化又具有引領作用,是一種民族與國家的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的本義是各色交錯的紋理,其后衍生出諸多含義。《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里的“文”是相對于“質”而講的,是文采的意思。《禮記·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曰:“文猶美也,善也”,此處之“文”有德行之義。《易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用的是“化”的本義,即變化、產生。《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里的“化”是改變的意思。“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我國很早就強調以文化培育人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的特征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潛移默化。“文”是指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化”是一種漸變過程,這個過程不是顯著的變化,而是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接受文化的教化、熏陶,在不自覺中接受價值觀的引導、影響。二是間接滲透。黨和國家在新時期提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的新理念,文化的力量日益彰顯其重要作用。“以文化人”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思想教化,而是通過文化這一載體,間接地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方式系統地教育學生。“以文化人”的實質是育人。
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運用“以文化人”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以文化人”與培育高校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需借助文化這一載體,注重發揮文化的功能。在新時期,大學生群體隨著社會與教育環境的快速發展,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因此,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應根據新時期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因材施教。
與社會其他群體相比較,新時期大學生群體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心理方面。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呈現出情感豐富而心理素質較為脆弱的特征,抗壓能力以及抵抗挫折能力較差。他們個性張揚,喜歡彰顯自我,缺少將自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相聯系的價值觀,缺乏為他人、為民族、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隨著我國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大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普遍有所提高,平等意識有所增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平等因素給大學生群體帶來的心理影響和價值觀導向。
其次,行為方面。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早已進入多媒體時代,信息傳遞更加方便快捷。當今大學生基本上人手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善于運用互聯網的同時也更加依賴互聯網。互聯網信息呈現出豐富、開放的特點,因此西方文化也會隨之大量涌入我國,使得學生的思想更加獨立而又叛逆。當今的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價值觀方面更為務實。他們對大學生活、個體及社會發展有自身的認識,但做事往往缺少全局意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培育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有著豐富的內涵,如“言必信,行必果”(春秋·孔子《論語·子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通書·文辭》寫道:“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以載道”的思想要求一定的價值觀念需要有相應文化載體來進行傳播,而“以文化人”因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性、滲透性,可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培育,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共通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豐富的內涵,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價值共識。“以文化人”就是在新時期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載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實踐有密切關系。而在推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以文化人”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
校園是大學生群體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建設既包括物質文化建設,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校園內教學樓、宿舍、圖書館以及人文景觀等基礎設施。高校應注重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近年來很多高校校園的街路命名使用古代文化經典中的詩詞名句,內涵豐富且有教育意義。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大學生在優秀文化氛圍中學習和生活。
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校史、校訓、校風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發揮其教育和輻射功能,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校園文化的影響實現良性互動。
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社團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可以豐富師生的文化生活。學校及分院可以廣泛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如中華詩詞盛典大賽、朗讀演講活動、文心讀書會、冰眼話劇社經典劇目表演。通過這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激發愛國情懷。思想引領作用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的突出特點,要充分發揮其主陣地和主渠道功能,多組織有意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增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幾乎所有高校都為大一、大二學生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注重“以文化人”的融入及運用,可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魅力。另外,在專業課程及其它公共課程、網絡課程教學中也要重視文化育人的功能,將“學科思政”的理念引入專業課程及公共課程中,提升“以文化人”的效果。
當今社會,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90后”大學生更喜歡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學習、交友、交流,因此高校要把文化建設轉移到網絡陣地,注重校園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發揮網絡新媒體的宣傳作用,構建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多渠道文化育人方式,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秦金月.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EB/OL].(2017-10-18)[2018-02-17].
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5]王夫營,譚培文.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理論導刊,2017(8).
[6]聶鑫.高校新媒體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深度融合之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17(10).
[7]高山,張若飛.以文化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著力點[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