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孟子處于戰國中后期,正是諸侯爭霸愈演愈烈的時代,連年戰爭和社會動蕩不僅給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破壞,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深重的苦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孟子主張實行仁政,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實現大同的社會理想。所以孟子“仁政”的思想也是貫穿其整個傳播思想的一條主線,是其主要的傳播內容。
人的內向傳播是人類最基本的傳播活動,也是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孟子強調“心”是思想發動的源點,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古人認為人是用心臟來思考和記憶的,心臟是人的思維的發出點。所以,孟子的這句話實則是對人的內向傳播的概括。
孟子的內向傳播思想還體現在其“修身”理論中,首先體現在“求放心”。孟子提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仁義是人心里固有的,但它最初只是個萌芽,容易受損,需要細心養護,否則就會失去。現實中的人為惡,正是因為他們丟失了自己的本心,而不知道找回。“求放心”就是找回喪失的本心。其次體現在“反求諸己”。孟子提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遇到挫折不要抱怨他人,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進行自我反思,所謂“反求諸己”。
孟子關于人際傳播的思想多是針對人際交往的原則和要求而言的,用來教導、規范人們的行為。普通人之間交往應遵守的原則和要求是:
萬章問孟子,與別人交往時,應當懷著怎樣的心情?孟子說“恭也”,即應該對別人懷著恭敬的心情。萬章追問若一個人送的禮物是通過不義的手段得來的,是否可以拒絕?拒絕他是不恭敬嗎?孟子說:“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孟子?萬章下》)。即只要他與你的交往是合乎禮節的,你就不能拒絕他的禮物,否則謂之失禮。
孟子說有五種人問問題我是不回答的,即“挾貴而問”“挾賢而問” “挾長而問” “挾有勛勞而問” “挾故而問”。至于原因,朱熹認為因為這種人求學的心不誠。求學既要禮節合乎規矩,學習的心也必須真誠,態度必須謙虛,否則不會學到真本事。
孟子強調交朋友要考慮對方的品德。萬章向孟子請教交友的原則,孟子回答說:“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孟子認為,交朋友不能有所依仗,是因為交友的根本目的是“友其德也”。
孟子說,“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滕文公上》)與人閑談聊天時,不在背地里說別人的壞話、談論別人的是非過錯,這是我們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處事方法。
通過對《孟子》的梳理,根據社會等級可以把傳播者分為四個層次:統治者、卿大夫、士和庶民,其中孟子主要是圍繞“士”來重點闡釋的,提到的次數和所占的篇幅也比其他傳播者多。據楊伯峻先生統計,《孟子》一書中單獨的“士”字出現64次,其中作為社會階層之一的“士”56次,另外“君子”出現82次,其中有不少與“士”同義。出現的具體的“士”的典型人物,有皋陶、伊尹、伯夷等。
在孟子眼中,作為傳播者的“士”,應該是通曉天下大道,有著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士”作為一個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自始便在中國史上發揮著“知識分子”的功用。
孟子在道德修養問題上做了大量的論述,但主要是針對肩負重大使命的傳播者——“士”提出的。總體而言,孟子的道德修養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大丈夫精神
大丈夫是什么樣子的呢?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因此,所謂“大丈夫精神”,就是要做一個頂天立地、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的人。
2.浩然之氣
孟子認為,作為“士”的傳播者,應該“善養吾浩然之氣”。何為浩然之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與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的特征是“至大至剛”,它的形成過程是需要義行與正道配合,否則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集結義行而產生的,不是偶然的行為所致,也不能拔苗助長。
3.以天下為己任
孟子認為,作為傳播者的“士”,應該具備心懷天下、悲天憫人的品格,即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這里,孟子其實講述了實現理想人格的兩種做法:其一,“善其身”,指主體完善自己的人格;其二,“善天下”,指主體追求理想人格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福天下的蒼生,所以叫“兼善天下”。
4.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
孟子認為,道義、人格的價值,高于生命的價值,這是理想人格在價值觀上的重要特征。“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之所以“舍生而取義”,是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與上文中傳者的分類相對應,筆者把受眾也分為四類:國君、一般政治受眾、士和普通民眾,其中孟子最重視的受眾就是普通民眾。在《孟子》中,與民相關的內容有60多章節,“民”字出現199次。此外,還有60余個與“民”的含義相同或大體相同的詞,如“百姓” “庶人”等。兩項(“民”與含義相當于“民”的詞)合計,共有260次左右。所以,本文重點關注作為普通民眾的受眾及相關的觀點。
1.樹立“受眾第一”的觀念,維護受眾的利益
孟子認為百姓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也是其“受眾第一”觀念的體現,要維護受眾的切身利益,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2.根據不同的人群進行受眾細分
孟子認為,針對不同的受眾所使用的說服策略也應是有差異的,所以首先就要對受眾進行細分。孟子指出,與國君談話時,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國君心悅誠服;向權貴進言時,就要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里,即所謂“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下》)。此外,孟子還根據職業分工的不同,把受眾細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
3.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
要想實現傳播效果,就必須揣摩受眾的心理需求。孟子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盡心上》)。也就是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音樂那樣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那么贏得民心。所以,要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需求,從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對癥下藥,投其所好,進而獲得受眾的肯定和支持。
4.尊重民意,賦予民眾話語權
孟子認為統治者應該重視輿論、傾聽民意、賦予民眾話語權。“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孟子?梁惠王下》)。在任命、罷免官員和定罪量刑的問題上,都必須要征求民眾的意見,“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本人就是一個有著高超的辯論技巧的人,所以他也有“好辯”的名聲。傳播者要想實現其傳播效果,還必須了解傳播規律,掌握傳播的技巧,采取適合的傳播方式和方法。
傳者應與受傳者保持平等的地位,若傳者不尊重受傳者則會引起受傳者的抵觸和反感心理,如:“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這五種人請教孟子,孟子就不會回答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把孟子擺在平等的位置上,作為受眾的孟子當然會產生抵觸心理,干脆不回答他們的問題。
樹典型從古至今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社會說服的技巧,也和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意見領袖”相類似,《孟子》中有多處提到典型的影響力,例如:“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孟子?離婁上》)。雖然樹典型是一種有效的說服方法,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也不能過分夸大典型的作用。
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還必須堅持誠信的原則,信源的可信度和內容的真實性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人們可能一時會被虛假信息所蒙蔽,但真相總有大白于天下的時候。
孟子主張,傳播者在宣傳說服過程中,不僅要用情感的渲染去打動受眾,還要堅持用嚴密理性的論據說服人。例如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孟子轉述了胡龁說過的“以羊代牛”的故事,首先通過情感渲染,對齊宣王出于不忍之心的做法表示理解,然后再指出齊宣王如果可憐牛沒有犯罪卻被殺,那用羊代替牛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齊宣王明白了為什么百姓會說他吝嗇。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雖然他本人并沒有專門對傳播思想做過研究,但他的傳播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值得我們不斷去挖掘、學習和傳承。有些觀念甚至與現代傳播學的觀念不謀而合,彰顯了我國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落后的觀念,我們應該秉持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