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新聞頻道,重慶 401147)
從內容為王到用戶至上,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媒體人才流失是個顯性事實,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離職員工既有普通一線員工,也有高層管理人員,甚至一些知名主持人知名記者也離開原來的傳統媒體。
開眼看世界,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兩個客觀變化:
改革開放以后到2010年,媒體人才的就業選擇基本上是傳統媒體,2010年以后,自媒體、新媒體和民營性質的文化公司逐漸增多,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媒體人才的就業渠道不再單一。
同樣是以2010年為節點,之前,公眾進行媒體消費(新聞、娛樂、電視劇等)的主要平臺是傳統媒體,2010年之后,公眾選擇也變得多元化。
這兩個變化是現實存在:新媒體來了,而且有消費市場。但是我們的社會發展并沒有專門為新媒體儲備足夠的人才,那么從結果上看,從傳統媒體獲取人才是新媒體獲得人才最直接和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在客觀上不可避免。
歷史的維度并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站在傳統媒體的角度,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人才為什么會走?
一般來說,從傳統媒體出走,薪酬肯定是第一要考量的要素,新平臺新崗位一般情況下會有更好的薪酬待遇或者更好的預期薪酬待遇。但是,薪酬待遇問題并不僅僅是絕對值多少的問題,1998年至2008年,應該是傳統媒體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收入每年都有明顯上升,以重慶為例,在這十年傳統媒體的從業者的月收入中位數在5000元左右,當時重慶的商品房價格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兩個平方米很普遍;在同一時期,公務員和其他事業單位的普通員工月收入是明顯低于媒體從業者的,以數量最大的警察和教師為例,2008年之前,他們的月收入絕大多數在3000元以下。2008年以后,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收入雖然還在緩慢增長,但是增長速度明顯落后,目前重慶主城區的商品房成交均價已經突破每平方米一萬元,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月收入很難超過7000元,普通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2008年至今基本實現了翻番,普通警察的月收入基本上在6000元以上。雖然目前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收入絕對值并不明顯低于一般事業單位和普通公務員,但是從顯著高于到基本持平,其中的速度落差十分明顯,要知道媒體從業者的準入門檻一向高于普通民警,2010年之前,很多普通民警和教師都是警校或者師專畢業,不具備本科學歷。
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公共資源一度賦予了從業者極高的社會認可度,對具體從業者來說,這是一種客觀存在。2010年之前,傳統媒體對于大部分社會單位有三個功能:傳遞信息、正面報道、輿論監督。因為渠道的壟斷地位,一般社會單位的信息要傳遞給公眾,不管是公共信息還是商務信息,媒體是最快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媒體資源又是相對短缺的,這些單位對媒體的需求集中表達在從業者身上,“奉為座上賓”是真實寫照;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更是兩把利劍,直接讓從業者變為“無冕之王”。2010年之后,隨著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傳播成本變低,傳統媒體的壟斷優勢不再明顯,社會單位對傳統媒體從業者的認可度大不如從前,甚至將公眾信息看作獨特資源,主動選擇發布渠道,甚至自己也建設了相應發布的渠道;2010年之后,社會的評價指標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大多數有公眾權利的單位選擇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生存策略,正面宣傳的原始動力不足;輿論監督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監督的范圍和力度受到很大限制,媒體的輿論監督和獨立調查功能基本喪失。基于以上,傳統媒體從業者的社會認可度大不如以前。
在薪酬待遇不見明顯增長、社會認可度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傳統媒體從業者的事業發展空間也受到諸多限制。2008年之前,傳統媒體處于大發展的階段,規模不斷壯大,機構逐漸增多,所需要的管理崗位也逐漸增多,從業者短時間內比較容易獲得晉升空間,2010年之后,傳統媒體處于穩定或者收縮狀態,從業者職位上升機會變少。從業務內容上看,傳統媒體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并不高,這就導致了一種其他行業并不多見的現象,一位工作多年的從業者,哪怕你工作了十年十五年,一位剛剛入行,才工作了兩年,熟悉了基本流程和業務方法,這兩人在付出同樣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收入水平差距很小。也就是說,從業者的資歷、社會資源和經驗積累很難表現在收入上。反過來說,造成了一種現實,從業者沒有積累,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收入水平甚至會下降。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問題出在哪里呢?傳統媒體的業務模式?管理制度?薪酬機制?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筆者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傳統。
為什么是傳統?
傳統媒體的管理和改革從來都是自上而下的。實際上,資深從業者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但是傳統思維一致認為,千千萬萬個優秀青年在外面等著,你不干自然有人來。如果千千萬萬個青年來了就能干,如果來了一兩年和干了很多年都一樣,只能說明我們的業務模式沒有競爭力,一個都能干的事情,能有什么競爭力?一個沒有競爭力的事情,人才流失非常自然。
傳統媒體具有極強的政治屬性,生產的產品也是大眾傳播產品,在保證政治正確原則下,傳統媒體的產品追求是公眾需要的最大公約數,滿足共性需求;新媒體的生產方式則有所不同,它是在不違背法律和風俗的前提下,抓取有相同個性需求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群體,甚至引導這些群體,從而創造需求,新媒體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個性。新媒體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為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甚至為人才量身定制業務模型。
但這并不是說傳統媒體難以作為,實際上,哪里有什么傳統媒體,有的只是傳統機制、傳統觀念、傳統管理。具體到媒體來說,只是傳播手段不一樣,只有技術上區別,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窗口期,傳統媒體不等于落后生產力。以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平臺為特點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有優勢,但缺點同樣顯著。正如電視沒有替代電影,每種傳播技術都有獨特優勢,退一步說,也沒規定傳統媒體不能興辦新媒體,而且我們正在這樣做,反而政策有規定,商業化的機構不能創辦具有媒體性質的報紙、電臺和電視臺。
從準入和內容提供上,所謂的“新媒體”限制很多,人才儲備不夠,但他們有資本的助推,有更好的機制和管理。
從準入和內容提供上,所謂的“傳統媒體”沒有限制,也有很好的人才儲備,但是傳統媒體在機制和管理上有些“傳統”。
如果說傳統媒體能夠對癥下藥,積極改變現有的薪酬制度和管理制度,積極發揮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利用自己的人才優勢和政策優勢,主動做好媒體融合,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將會得到遏制,甚至會有新媒體人才流動到傳統媒體,從而形成良好的既競爭又合作的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