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新媒體的定義各家眾說紛紜,本文采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即:“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從一定程度上講,它是涵蓋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紙雜志等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具有海量性與共享性,交互性與即時性,個性化與社群化,多媒體與超文本等特點。
根據2018年8月CNNIC第42次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規模為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相較過去上網主要用電腦,目前我國網民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達98.3%,而用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有所下降,分別為48.9%、34.5%。
在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惠及人群中,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體,在他們中又以學生群體最多。截至2018年6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72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1.42億,比2017年增長了19.6%,增長速度驚人。
隨著手機等新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使用,其對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方式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國家政策、資金扶持下,大批高校精品課程資源,各種微課、視頻公開課對大眾開放。MOOC大學、網易公開課、微博課堂、微信學習平臺等各種移動學習平臺層出不窮,各高校都在推動線上課程學習,鼓勵學習線上課程,在一定條件下認可學分。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跟隨老師的講授或設置的教學互動參與其中,這種參與的覆蓋面有限。在新媒體背景下,物質教學設備變得豐富,教學不再被局限在固定的時間地點。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同時,更多采用翻轉課堂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被動學習知識的課堂變成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課堂。而學生也可借助各種新媒體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學習課程外感興趣的知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交流方式,“虛擬”方式的交流讓內向學生更加能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人手一部的手機對學生而言,不僅是通信和娛樂工具,更是信息媒介。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進行學習,這種學習看似很零散隨意,但卻可以拓寬學習的范圍,具有傳統課堂不具備的靈活快捷特點,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碎片化的學習還能更有效地與游戲等娛樂活動搶占閑余時間。在我校使用的超星在線系統的學習情況中可看到,在手機和電腦兩種登錄方式中,學生更偏好使用手機登錄。
借助新媒體,各種學習資源包含在每日環繞在身邊的大量各種信息中。只要我們在接收新信息,就難以避免地在辨析、選擇、學習新知識。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自己也會主動嘗試去解決問題,變相主動獲取了新知識。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終身學習”不再是一句理想的口號,是正在發生每個人身上的事情。
傳統課堂固定上課時間和地點,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借助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學生擁有更多個性選擇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不同興趣和訴求,選擇更能發揮自己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的時間地點和學習方式。
從2017年到2018年我國互聯網接入場增長數據看,相較網吧2.0、單位4.6、公共場4.5的增長百分點,學校增長0.5個百分點是最低的。新媒體科技的發展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校園的新媒體硬件設施投入必不可少。高校更要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新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不僅表現在各種硬件設備物質層面上,更多的是要求高校教育者轉變教學觀念。新媒體的普及使用,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更多個性化、自主性的需求,這也從一個方面催促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跟上時代的變化腳步,借助新媒體技術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提供有益助力時,我們也應看到其快捷特性使得知識獲取變得快餐化,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其思考能力變差,學習變得更有依賴性、功利化。知識不能有效吸收沉淀,就談不上構建知識系統,因此我們也不能拋棄傳統教育方式,而要讓新媒體成為其有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