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拉爾電視臺,新疆 阿拉爾 843300)
融媒體并不是實質上的媒體,而是一種理念,是技術進步、用戶需求、社會和媒體發展的必然結果。融媒體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效融合,使其在業務上可以優勢互補,并在機構、流程、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整合調整,是使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吸引力得以全面提升的科學方法。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作為重要的新聞報道形式必須適應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不斷改革創新,才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擴大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從新聞素材的收集到制作、傳播,各種要素都在融合,從傳統的以電視為單一播放渠道發展為新舊媒體融合傳播,播出形態、播出終端都有深刻變化。當前,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終端正在與電視終端一起構建了“電視無處不在”的終端形態。
融媒體時代,信息極大豐富,新聞資源不再被媒體壟斷,電視時政新聞也不是從記者采訪到電視播出的單向傳播。面對豐富的資源,記者可以一次收集新聞素材,然后根據各個平臺的傳播特點和受眾的收視習慣,制作不同的新聞產品,進行多次發布,從而受到幾倍于單向傳播的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時代,觀眾被動地接收時政新聞,電視臺難以發現和構建具有共同興趣和特征的觀眾群體。而在融媒體時代,雙向傳播使觀眾擁有了話語權,他們既是時政新聞的接收者,也可以成為時政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電視臺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分析觀眾的偏愛和喜好,就可以利用不同媒體平臺向觀眾推送個性化時政新聞,增加觀眾黏合度。
電視時政新聞是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領導人重要工作事物的窗口,也是公眾了解國際國內以及本地時政動態的重要平臺,是電視新聞節目的核心內容。電視時政新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內容,但是當前電視時政新聞的收視率卻普遍較低,難以吸引觀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時政新聞的記者、編輯對受眾的研究不到位,一些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領導活動多、會議多,關系國計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報道少;二是只做表面性敘述,缺乏生動、求實的深度報道,對大政方針沒有進行貼近性解讀;三是內容單一、沒有做到針對不同平臺表現不同特色,形式陳舊、缺少融媒體鮮活生動的特色,語言刻板、乏味。
電視時政新聞之所以缺乏吸引力,關鍵原因是會議和政策等的報道多是站在宏觀視角上去分析,脫離了公眾的實際需求,受眾自然不愛看。而要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就要拉近其與受眾的距離,融入民生視角,突出民生關懷。一要研究受眾心理,滿足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時政新聞并不是沒有價值,關鍵是要找準提升吸引力的切入點,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從受眾角度分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國家政策法規、民主法治建設等等,體現時政新聞的貼近性。二要能切實解決受眾關心關注的問題,要求記者在報道政務活動時,突出黨委政府切實為受眾解決了什么問題、辦了哪些實事。三要加強深度報道,補充時政新聞相關的背景知識、深層內涵,使受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夠深度把握信息。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著深度融合,傳統電視媒體的信息傳播平臺和渠道日漸增多,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出了傳統的電視媒體傳播外,還可以積極利用和依托新媒體平臺進行時政新聞傳播,提升時政新聞的到達率和覆蓋面。電視時政新聞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或者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或者與視頻網站合作等方式,將電視時政新聞的線性傳播變為“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將新聞視頻化,便于受眾進行個性化的新聞接收,增加受眾的選擇性,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要轉型融合,探索新的報道形式。一是增強可視化表現??梢跃C合運用可視化的圖表、圖解、短視頻、H5等多種表達方式將電視時政新聞進行新媒體的處理和表現,在短時間內吸引用戶眼球,使他們產生繼續關注電視時政新聞的興趣。二是在語言結構上,盡量符合不同終端的不同風格。三是要強化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激發受眾的對話和參與。引導受眾在新媒體平臺上對電視時政新聞進行交流和思考,傳遞反饋意見,并根據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新聞報道。
總之,電視時政新聞一定要以受眾的需求為本,俯下身子,結合受眾訴求,以小見大,結合政策進行深度解讀,才能提升吸引力,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