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區新聞傳媒中心,上海 201699)
詩人北島有一首名為《生活》的詩,內容僅有一個字“網”。如今,互聯網這張依靠信息技術所拉起的“網”,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世界的構建過程中,也日益增強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單純從字面上來說,“全媒體”即是使用全部的媒體手段展開全方位的宣傳。但根據百度百科界定,全媒體就是綜合運用文、圖、聲、光、電等各種表現形式來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放眼看看如今媒體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們已經處在這樣一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由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相互融合、共同施展作用的嶄新發展階段——全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介的新聞人已感受到“未來已來”的機遇和挑戰。所以,順應全媒體時代特點,創新電視節目宣傳方式,是我們傳統媒體目前要思考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作為傳統視聽新聞媒體的縣(區)級電視臺,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挺立潮頭、搶占先機,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通過多角度論述,說明縣(區)級電視臺只要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融入發展大潮,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積極作為,就能在日益復雜艱難的環境下開拓出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Marshall Mcluhan曾說過:“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他們對人及其環境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樣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強化和放大。”上海市松江區廣播電視臺作為區級電視臺,其受眾面就局限于上海市松江區,因此,我們的節目要想得到受眾的認可和喜愛,就必須成為他們“器官”的延伸。而他們的器官主要是對松江本地政治、文化、地理、人文、歷史、傳統等的及時而準確感知。
如果松江電視臺不能成為松江受眾的器官延伸,那么這個電視臺的任何節目對于松江民眾來說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要想充分松江受眾“器官”的功能,只有從“三氣”上下功夫才能實現。首先是節目策劃之初要上知“天氣”,所謂上知天氣就是節目一定要對國家和上海市大政方針、文化戰略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是做好節目的在政策、制度、指導方針上的保證;其次是要下接“地氣”,所謂下接無限氣就是節目的策劃和制作不能離開“松江”本土的區情,只有抓住松江本地受眾的關注點、興奮點、共鳴點,才能增強受眾的認同感;最后還必須抓好中間聚“人氣”這一重要環節,聚“人氣”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把受眾的關注點吸引到松江臺的節目上來,在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的時代,年輕一代的關注力轉向了網絡和新媒體,年長一代又都關注各大衛視的節目和網絡節目,因此,首先要通過各種手段把本地受眾吸引過來關注松江本地的新聞、文化,才能進一步吸引他們關注松江的電視節目。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們傾力打造了一檔全新的人文訪談類節目——《茸城之光》,充分利用電視的各種元素就受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邀請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嘉賓和本地觀眾一起參加討論,通過正面引導,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從2013年,松江電視人開始將目光聚焦到茸城的角角落落,尋找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感人事跡。全媒體時代,內容是王道,將“有意義”的主題做得“有意思”,是我們區級新聞工作者的追求和挑戰。而作為本土的電視媒體,松江電視臺更加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你我身邊的平民英雄的故事記錄下來,把這個城市的正能量傳遞給每一位百姓。于是,一張張平民英雄的面孔出現在我們視野之中,一句句質樸而又充滿力量的話語縈繞在我們耳畔。就這樣,心懷“尋找一束光芒,刻寫溫暖符號”的初衷,《茸城之光》欄目組開始了與平民英雄對話的“心靈之約”。
《茸城之光》欄目把鏡頭對準基層和服務窗口,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和百姓關注點,把區領導請到我們演播室,與市民零距離,解難事以及惠及民生的話題?!度壮侵狻窓谀烤褪怯冒傩盏囊暯怯^察問題,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節目更貼近百姓民生,務求最佳的宣傳效果。通過這個欄目,我們結識了一批人,一批內心無比善良,人格充盈光芒,精神迸發力量的可愛的松江人。他們愛崗敬業、孝老愛親;他們身殘志堅、默默奉獻;他們嘔心瀝血、胸懷天下;他們活潑可愛、意氣風發;他們樂觀、豁達、單純、執著。是所有平凡人構成的豐富社會,是他們描繪著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們對所有人都心存感激、滿懷敬畏?!度壮侵狻窓谀堪堰@些人和事用心認真記錄下來,用鏡頭展示給廣大觀眾。249期節目應運而生,為松江老百姓傳遞心聲打開了一扇新的便捷窗口,給松江老百姓送去了屬于松江人自己的精神大餐,為此,觀眾朋友們還給我們欄目送上了一個大大的點贊獎杯,真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呀!在全媒體時代,松江這片土地繼續演繹著新時代的精彩,因而《茸城之光》有責任有擔當,有信念有雄心,將一束束來自這塊土地的溫暖的光芒傳遞得更遠、更遠。同時,作為一名區級電視臺的欄目編導,完全有理由相信:區級電視臺即使在全媒體的沖擊下也會有自己的春天的!
在三網融合背景下,全媒體的區級廣播電視,應該在原有電視、廣播、報刊的傳統領域經營上,搭建并融合網站、移動電視、手機電視、商業用戶特殊終端等新媒體經營方式,實現由單一經營方式向多元經營方式轉型。廣播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業務經營進行融合,進行整合營銷,擴大盈利空間,通過多種媒體協同效應而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廣播電視媒體是一種以生產和播出電視節目為主體的內容產業,內容是電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球化、數字化、市場人和媒介產業環境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廣電內容資產的重要性愈發顯現。媒資系統中的節目資料也是廣電媒體的核心戰略資源。相對于新媒體,電視媒體擁有大量歷史上積累的內容產品和數量更為豐富的視音頻資料。這些資源可以按照全媒體要求,進行二次加工、生產滿足多終端發布的不同產品。例如松江電視臺的各檔欄目在松江發布都有相應的視頻鏈接,也可以開發手機客戶端,讓受眾隨時隨地都能接收到最新的新聞資訊。但是新媒體節目要做出諸多創新,在內容上注重與用戶形成情感共鳴、思想認同,從而獲得網友廣泛轉發。綜合運用圖表、圖示、音頻、視頻以及H5動漫等形式,增強宣傳報道的圖示化和可視化,提升粉絲的參與感,提高傳播的實效性。這一點可以通過數據得到證明,大數量的粉絲可以同時收到“上海松江”微信公眾號的推文。
如何以新銳的視角觀測互聯網發展的前沿進展,如何以客觀科學的態度評價當下新聞傳播研究現狀,如何以審慎長遠的眼光展望互聯網對大眾傳媒的影響,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學習和探討的方向,作為一名區級新聞工作者,我們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接地氣,在全媒體的大趨勢下,如何將老百姓的故事和需求通過媒介傳達出去,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