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顧圣興 董春艷 張蘇玨 郭兆樞 劉希武 王廣玉 卞永方

摘要: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進步,農業產業效益也在逐年提升。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承擔了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范推廣”建設,在蔬菜栽培技術研究上取得較大的成果。該文通過了解該項目的合同完成情況,然后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工作質量,最后對其經濟與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三新”工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劉 丹,顧圣興,董春艷,等. 江蘇農業“三新”工程在現代農業中的科技綜合示范與推廣[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2):1-2.
2013-2015年,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承擔了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范推廣”〔項目編號 SXGC(2013)296〕的建設任務。在省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范推廣協作組的組織指導下,興化項目單位與合作單位密切配合,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本著高標準、見實效的原則,精心組織、強化領導、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加強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著力推進蔬菜栽培技術研究集成與示范推廣,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
一、基本情況
“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范推廣”項目實施地點位于興化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項目區交通便利,農田基礎設施較好,生態環境優良,展示輻射區位優勢明顯,優質蔬菜產業化基礎較好,按照蔬菜栽培技術要求,全面推廣蔬菜栽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強項目成果的轉化推廣,大力推進訂單種植,以技術、品牌優勢帶動優質蔬菜品牌的發展,促進了蔬菜增產,農民增收。
二、合同完成情況
合同共性指標:“三新”技術覆蓋率82%,新增效益與項目投入比8.45,農民滿意度93%。
完成情況:“三新”技術覆蓋率90%,新增效益與項目投入比9,農民滿意度95%。
三、項目實施中的主要工作與技術創新
1、實施中的主要工作
(1)開展新品種引進篩選與綜合展示
項目區在古莊村流轉土地200畝,建成試驗與展示基地150畝,陸續引進17個果蔬新品種和12項新技術進行展示和試驗示范,開展了果蔬新品種比較試驗和示范展示,引進紅頰草莓、豐香草莓、章姬草莓、東圣3號番茄、蘇蜜8號西瓜、蘇椒5號辣椒、蜜天下甜瓜、黃色葉甜菜、白色葉甜菜、紅色葉甜菜、冰菜、紫玉香芹、神獅紫菜、金童黃瓜、玉女黃瓜、東方18、東方1號等17個品種,精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6個,分別是紅頰草莓、蜜天下甜瓜、東方18青菜、蘇椒5號、東圣3號番茄、紫玉香芹。
(2)開展新技術引進與應用
傳統蔬菜種植方式,消耗大量人力和水資源,因此引進設施蔬菜水旱輪作、水肥一體化微灌技術、地膜全覆蓋滲灌技術、瓜類蔬菜長季節設施栽培技術、噴灌技術、夏秋葉菜安全抗逆栽培、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物理防蟲技術、科學施肥技術、溫控大棚栽培技術、科學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12項,篩選出適合本地的技術4項,分別是水肥一體化微灌技術、地膜全覆蓋滲灌技術、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科學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展示示范作用。“三新”技術覆蓋率90%,新增效益與項目投入比9,農民滿意度95%。
(3)開展“三新”科技培訓觀摩及示范推廣工作
根據項目建設要求,興化市項目區成立了由市農業局吳存發局長為組長的技術指導組,公開選聘了技術骨干作為技術指導員,遴選了蔬菜種植科技示范戶。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項目區累計舉辦蔬菜培訓8場次,觀摩培訓611人次,發放蔬菜生產技術資料12500份等。
2、技術創新點
(1)新品種引進種植,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新品種提供技術支撐
在展示區引進紅頰草莓、豐香草莓、章姬草莓、東圣3號番茄、蘇蜜8號西瓜、蘇椒5號辣椒、蜜天下甜瓜、黃色葉甜菜、白色葉甜菜、紅色葉甜菜、冰菜、紫玉香芹、神獅紫菜、金童黃瓜、玉女黃瓜、東方18、東方1號等17個品種,精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6個,分別是紅頰草莓、蜜天下甜瓜、東方18青菜、蘇椒5號、東圣3號番茄、紫玉香芹,形成配套的高產設施栽培技術。同時,引進設施蔬菜水旱輪作、水肥一體化微灌技術、地膜全覆蓋滲灌技術、瓜類蔬菜長季節設施栽培技術、噴灌技術、夏秋葉菜安全抗逆栽培、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防蟲網覆蓋栽培技術、物理防蟲技術、科學施肥技術、溫控大棚栽培技術、科學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12項,篩選出適合本地的技術4項,分別是水肥一體化微灌技術、地膜全覆蓋滲灌技術、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科學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2)篩選并推廣應用了一批適合于本地種植和推廣的蔬菜新品種栽培技術
主要針對大面積生產中品種種植后出現的產量低、品質差、檔次低的實際情況,通過試驗示范,篩選出了一批產量高、綜合性狀好、熟期適宜、適合大面積生產推廣的高產優質蔬菜新品種。運用新技術,加快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如紅頰草莓推廣3000畝、蜜天下甜瓜230畝、東方18青菜推廣5500畝、蘇椒5號1560畝、東圣3號番茄推廣8000畝、紫玉香芹240畝等,形成蔬菜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3)研究并推廣應用了節水栽培模式
針對用工量大、灌水不方便等突出問題,通過建立大棚種植膜下滴灌技術和棚內噴淋技術,為節省用工、均勻灌水提供了技術支撐,實現了歷史新突破。在項目協作組的統一技術指導下,根據項目單位生產需求,引進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并推廣節肥、節能的高效栽培新技術,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推介宣傳等方式進一步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豐富蔬菜品種、改善產品品質,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提高種植效益,應用新模式進行技術展示。
四、項目資金使用說明
本項目計劃總投資50萬元,實際使用資金50.55萬元,使用情況為:省級補貼50萬元、自籌資金0.55萬元。其中:技術集成費用23.10萬元、技術補助費用17.58萬元、技術推廣費用2.26萬元,物化推廣費用3.62萬元,人員勞務費用3.99萬元。按照項目規劃進行實施,在資金的使用管理上嚴格按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專賬核算,專款專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效益。資金使用情況已由泰州嘉和會計師師務所有限公司出具審計報告。
五、項目實施經濟與社會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主要體現在增產增收項目區累計增加效益45萬元,“三新”技術覆蓋率90%,新增效益與項目投入比9,農民滿意度95%。
2、社會效益
體現在經濟層面上,通過建立“三新”工程示范區、開展科技觀摩培訓,加快推進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工程的到位率,提高了菜農科學種田水平,促進了先進種菜技術的推廣普及,實現了增產增效。體現在社會層面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使他們不離鄉村,照樣創業致富,通過“三新”工程實施,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到位率和轉化率。增加了農民收入,保障了菜藍子安全。
3、生態效益
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項目區蔬菜的標準化生產水平,有效地規范了蔬菜投入品的安全施用,既降低成本更減少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產品質量,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主要做法和經驗
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體系。成立了由農業局局長為組長,農技人員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總體方案的規劃與制定、重大事項的審查與決策,部門間組織與協調,實施過程的檢查與監督。
建立健全技術保障體系。在省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范推廣協作組的組織指導下,曹光亮推廣研究員為技術顧問,組成了由興化市農業局局長吳存發為組長,市作栽、植保、蔬菜等有關技術骨干組成項目技術指導小組;組成了市、鄉技術指導員為成員的項目實施小組,形成了完整高效的技術支撐體系。同時向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揚州大學園保學院學習取經咨詢,不斷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廣力度。
建立高標準示范展示區。示范區建設是當前形勢下農業技術研究創新與成果推廣應用的平臺。按照項目方案總體要求和計劃,實施單位精心落實和實施各層次的示范推廣任務,項目區采用多種形式抓典型、組織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新模式進行示范,建成高標準示范展示區。
著力推廣體制機制創新。項目區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會、觀摩演示會等,將關鍵技術措施直接傳到操作者手中,做到技術不走樣,提高了技術措施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強技術指導。在蔬菜生產關鍵時期,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診斷、手把手指導、面對面的交流。推進專業化服務。積極推進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模式措施、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機械化作業等專業化技術服務,整體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到位率和準確率。
檔案建設管理方面。檔案要準確地反映出項目建設的實際情況,項目建設之初,項目相關單位在組織實施的同時認真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做好各類資料的分類歸檔,確保了檔案完整、可靠。
建立蔬菜生產銷售可追溯體系,加強農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蔬菜生產期間,從種苗購進、栽培、一直到田間管理如追肥、治蟲、銷售等,都有檔案記錄,形成可追溯的完整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