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卉,嚴瑤婷
摘 要:在全社會呼吁生態文明建設和多元治理的今天,政府、民眾和非政府組織等社會主體不僅急需對自身角色進行清晰定位,更要實現符合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多元共治。在環保非政府組織(以下簡稱環保NGO)作為中國成立最早、最活躍,也是最有影響的NGO類型, 甚至一度在生存環境、組織能力較不成熟的情況下,超長發揮對生態環境正向保護、支持、引導的作用,樹立良好形象。而公共危機作為風險社會中最為緊張、各社會利益主體最易達成“公共理性”的境況,在強調時間、空間、社會共同邏輯作用的城市空間動力視角下,分析NGO與其他各主體間的互動行為,對政府、NGO等發展均有著良好的助力、借鑒作用。
關鍵詞:公共危機;環保NGO;空間動力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16-02
中國經濟體制轉型以來,國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環境,政府的一些環保政策缺乏相應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使得國家統一配置社會公益資源的格局開始瓦解,政府在一些公共事務領域的淡出為NGO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體制基礎。
目前的時代背景處于時空壓縮、社會多元化的資本邏輯支配中,經濟的突增式發展、社會復雜化和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使得全球社會幾乎都面臨著無法預料的各種重大的自然災害,社會公共危機已由非常態化的偶發轉變為常態化的頻發,因而環境類公共危機治理也成為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重要社會行動。在這一背景下,民眾的個人利益受到的負面影響逐步擴大,因此這部分主體將由對政府環保方面的失望與質疑轉向信任有強烈環保意識的有識之士也自愿投身于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環保NGO,各社會主體面對著免費也最珍貴的生態環境資源,其調配方式愈發地呼吁多元且知識權威下的“公共理性”。
國內外對生態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探究研究范式和政府治理,而對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大部分研究集中在NGO的發展歷史與現狀、與政府合作治理,較少涉及環保主題和其公共關系互動?!胺钦M織不僅以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以及公民社會發展等多種理論獲得支持,實踐中它還通過在公共危機發生前進行宣傳與預警、公共危機發生時進行社會動員與整合、公共危機結束后進行善后修復與回應反饋等發揮著重要作用?!盵1]城市空間動力理論,則從當前社會的資本邏輯出發,結合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有助于明晰公共危機這一特定情況之下環保NGO與其他主體互動關系,較為完整地考慮內外系統因素,重點關注環保NGO發展環境中其與其他主體間的了解、訴求等互動情況。
一、城市空間動力進程中環保NGO的政治機會空間
資本的運作塑造了現代化迅猛發展的社會格局與文明,城市作為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資本與資源集聚的典型區域,環境污染、城市問題在這一空間中爆發的關注度和社會主體參與度高于其他空間。
后現代地理學將對時空動力的關注放置于城市化的進程中,演化而成對城市空間動力的研究,以“資本”為切入點,探究物化的“空間”在“時間、空間、社會”的語境中如何成為社會各主體可支配的資源并反作用于社會各主體?;谫Y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框架,認為城市化和城市空間生產是資本對城市空間的侵占和控制,也是資本積累的當代空間實踐過程與結果,其動力有兩部分:“一是尋求城市化效應,二是在社會公正、參與性民主和公民權利和責任空間化的文化政治實踐中達成城市空間正義(政治承諾和道德訴求,尤其有可持續發展訴求)”[2]。這一思路有助于對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研究更加契合實踐,重視資本的運作邏輯、塑造有利可圖的制度設計而吸引更多的社會主體主動投身于綠色發展,而非單純地強調精神上的教化。
馬克思認為:受資本的無情與貪婪所驅使,城市化的空間經濟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造,為實現資本循環、積累和利潤服務的城市空間也被生產出來,資本整合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力量展示其自身邏輯,按自己的原則重新組織城市空間。公民社會將人們從國家和市場的超強控制與統治中解脫出來,主張建立自治、自主、自律性的社會組織,從而形成國家、市場、社會良性互動的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吧鐣辉偈且哉疄橹行牡?、等級制的、命令式的統治,而是多中心的、自主的、合作管理的治理與善治。治理的基本理念就是強調對社會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關注,對社會組織群體勢力的重視和關切?!盵3]
環保NGO出場于資本的生產閉合階段,在多次生態危機事件中展示了高水平的專業和行動能力,為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協同助力,靈活溝通民眾對其他主體的需求,可以說環保NGO在公共危機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溝通橋梁的作用,它與其他主體的互動關系形成了一個當代風險社會中代表性場域。對其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對環保NGO本身的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同時也對其他NGO的發展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二、協同治理中環保NGO的修正與補充
(一)環保NGO與政府:知識權威對政治權威的協助與補充
在與政府的關系方面,政府的權威傾向政治,而環保NGO傾向專業知識,在國家機制中,政治對其他權威的主導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總體來說,在環保領域NGO與政府的互動關系相比于其他類型NGO要好得多,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政府基于日益迫切的環境保護問題壓力,選擇合作程度高、專業知識權威的環保NGO作為合作伙伴進行協同對抗。①這不是說環保NGO與政府就沒有沖突,但是公共危機這一特殊場域事件下,二者,尤其是政府面對著民眾的輿論和選擇,被迫也要追求多元治理體系中專業權威對其進行幫助性的改善。一方面,政府購買服務,向環保NGO輸送財政撥款等資源和政策支持,保證了政府逐步從社會多元治理模式中逐步抽身,同時也一定程度保證了環保NGO獨立性的同時,解決其經濟資源問題;又保證環保NGO的獨立性。二是在法律合法性上,從根本保證環保NGO的中立話語資格。
(二)環保NGO與企業:知識權威對經濟權威的沖突與合作
2014—2015年國內連續爆發的霧霾,引發了全國上下及各社會主體關于環保問題的大行動。環保NGO與企業的互動情況主要有兩種相反的表現:一是沖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三家環保NGO先是聯合發布近千家高排污企業的報告,進行點名批評,社會反響雖很大,但是在沒有行政力量(政府所代表的政治權威)介入情況下,被點名的企業一般都是置之不理;之后在2015年3月至7月新環保法推行的期間,自然之友等8家環保NGO陸陸續續訴訟了23起環境公益訴訟。②二是合作。在霧霾爆發之后,環保NGO與企業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公益講座、公益項目(例:藍天實驗室)的宣傳部分參與,但是引起廣泛專注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企業選擇直接與政府環保部門合作。
一些環保NGO的活動和污染企業的利益會發生沖突,在和污染企業進行交涉時,環保民間組織最常用的方式是向政府部門反映,其次是與企業協商、談判,采取訴訟等法律途徑或集會、抗議等方式的很少。但是在比較緊急且緊張的公共危機實踐中,掌握著經濟資源的企業絕大多數選擇依靠政府環保部門的合作。這說明,一方面環保NGO的自身能力尚未將知識權威達到能與經濟權威進行交易的程度;另一方面對于國內不成熟的解決環保問題的多元社會格局,仍需政府承擔著政治權威主導作用。但是之后更理性的方式,是需要政府扮演過渡角色,將這部分的職能轉接給環保NGO。
(三)環保NGO與民眾:知識權威對輿論權威的承接與引導
民眾在這個場域中,相對于其他三者主體而言,所代表和突出的在于輿論方面的優勢。而環保NGO本身就是公民基于共同信仰或利益而自愿結成的社團,它在環境危機事件管理活動中,著重依靠的是公民個體間產生的團結合作、公益精神所帶來的平等互惠,要實現這一作用,它也取決于“社會信任”這種社會資本的積累。
在我國現時期,面對環境公共危機事件,民眾更多還是集中期望和要求政府的環境保護,對于環保NGO的要求相對較低,與其他領域相比,“中國環保NGO與媒體的合作是最為密切的,甚至一些骨干成員就是媒體記者,中國的環保NGO是所有之中采取集體行動最成功的領域”[4],因而,環保NGO在獲得民眾對非政府組織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肯定、避免造成信用危機而挫傷它們應對危機的積極性方面有著非常好的經驗優勢和形象優勢,是一對較為良好的互動關系:知識權威獲得輿論權威認同,并合理引導公共危機實踐中民眾的輿論,將民眾的需求理性承接過渡給政府或企業;而輿論權威愿意參與和信任知識權威所提供的服務與信息。
三、結語
喬治·里查森指出:“資源互補的必要性是組織間合作的關鍵動力。公共部門與非營利部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可被視為積聚公共部門和非營利部門兩者的資源和力量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創新性。”[5]在環保公共危機事件中,NGO、政府、企業、民眾均有自己傾向性的資本優勢和權威,資本互補與交流是可以有效實現的。尤其是環保NGO,作為目前環境類公共危機中最容易有中立話語權的社會主體,相對于政府、企業、民眾,其專業知識方面的權威性和天然的相對獨立性,可繼續強化自身話語中立、知識權威的優勢,并協助其他各主體間的相互溝通交流有較為理性的渠道。
參考文獻:
[1]涂光晉,宮賀.公共危機背景下NGO的公共關系與社會責任——以汶川地震與臺灣風災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11).
[2]董慧.當代資本的空間化實踐——大衛·哈維對城市空間動力的探尋[J].哲學動態,2010(10).
[3]俞可平.引論:治理與善治[M]//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鄧國勝.中國環保NGO發展指數研究[J].中國非盈利評論,2010(7).
[5]南姆·卡樸庫.無等級的合作:公共部門與非營利部門合作伙伴關系[J].公共行政,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