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清末土默特地區學堂教育經費是財政支出大項,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新政時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籌款措施如煤稅、土藥畝捐、六成地租以及從巡警盤費和補修軍器項、學校房租、地方就地籌款項下支出。清末學堂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呈現兩大特點,從使用的角度研究教育經費主要用于人員經費,從學校類型角度看,注重對中學教育和軍事教育的投入。
關鍵詞: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支出結構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71-03
教育經費是辦學不可缺少的財力條件,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從古至今學界對教育經費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清末時期正是社會轉型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是當時的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這與大量教育經費的投入有直接關系。
雖然前人對清末教育經費的研究做了大量扎實工作,但是由于研究重點和關注視角的不同,以土默特檔案為資料對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的研究是欠缺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學者從定量的角度研究清末時期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支出結構,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以豐富土默特教育史的內容。
一、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劃分
教育經費是中央和地方財政部門的財政預算用于教育事業的費用,是辦學不可缺少的財力條件,并且關系到教學績效。不同的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對教學質量、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有很大影響。
在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包括教育基建支出和教育事業性經費兩部分。教育基建支出主要是為期一年以上的資產性支出和用于建筑的開支、建筑物的更新和大修開支。教育事業性經費支出分為人員經費支出和公用經費支出。人員經費支出主要用于教師工資、補助和福利保障以及學生的補貼、獎勵,是為保證教師及其他人員勞動報酬的。公用費用主要包括公務費、設備費、業務費、維修費。公用費用的多少,直接影響辦學條件的改善[1]。
從土默特檔案館藏檔案內容來看,清末教育經費支出主要包括建筑物更新費、教育人員和學生經費、公用經費支出。因此,文中對清末教育經費支出結構的劃分依據當前我國對教育經費支出結構的劃分理論。
二、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來源
清末新政時期,在王朝統治走向沒落,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朝廷采取一系列籌款措施,如提高煤稅稅率、六成地租及新增捐稅(窯厘稅、洋藥稅、煙厘、買契稅、印花稅等),使土默特地區財政收入迅速增長。收入膨脹的同時支出各項也迅速增加,支出的增長主要集中在軍費、學堂、洋務等“新政”各項之上[2]。
清末新政時期,土默特地區在新政潮流的波及下,陸續改建和新建了許多新式學堂。學堂的經費來源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經查閱土默特檔案館原始檔案及相關文獻,梳理了清末土默特地區學堂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情況。
(一)土默特煤租稅
隨著大青山一帶煤炭大量被開采,上繳入庫的煤炭稅逐年增加,當局在煤炭稅率已經增加的基礎上,再提抽三成煤厘銀用作公費,煤炭租稅成為土默特地區財政主要租稅收入之一。煤租稅成為清末土默特地區學堂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之一。從檔案記載,宣統二年正月至十二月底,窯厘總局共收到各溝十二個月二成窯厘銀,共八千一百一十七兩六錢二厘四毫。奏案按以三成均勻分撥,每成銀二千七百五兩八錢六分七厘四毫六絲六忽。包括存儲,作為推廣礦務一成,各學堂(高等小學堂、第一初等小學堂、第二初等小學堂、第三初等小學堂)經費一成,本衙門各處公費一成。由此看出,窯厘年征收額達到八千余兩,將所征收的銀兩全部用作新政之需,其中用于學堂經費的數額占窯厘銀總額的三分之一。
(二)土藥畝捐
自鴉片戰爭以后,土默特地區蒙古人見栽種罌粟獲利較多,便種植罌粟,同治七年(1868)時,土默特地區種植罌粟的規模逐漸擴大,于是朝廷開始征收罌粟地畝厘錢,就近充兵餉。到清末,在無法提升租稅收入的情況下,土藥也成為籌款的大項。光緒年間,土藥播種范圍和面積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綏遠城將軍貽谷上奏朝廷,將綏遠地區漢族農民、土默特蒙古人、八旗兵丁所種鴉片煙畝一體征稅,收入作為土默特旗練兵興學的經費,這一建議得到清廷的批準[3]。自光緒三十四年正月起至十二月,初等小學堂從旗庫土藥畝捐項下陸續領到銀五百二十兩六錢八分。1906年,土默特高等小學堂創建之初,修建校舍工料和購置所需器具的費用是從征收土默特蒙古自種罌粟畝捐銀兩中支出的。①從原始檔案可以看出,土藥畝捐作為清末籌款大項之一,所征厘金稅主要用在“新政”的軍費和學堂經費這兩項上。
(三)六成地租
六成地原為土默特蒙古戶口地、公共游牧地和召廟香火地,經欽差大臣紹祺裁斷后奏請丈放,每畝押荒銀上地一錢、中地九分、下地八分。每畝官租銀上地一分四厘,中地和下地一分三厘。自光緒十二年(1866)開始征租[2]。到清末,六成地租收入已經成為土默特財政收入僅次于煤稅的大項。檔案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土默特創建綏遠武備學堂,學生每人每月發給軍士待遇銀二兩三錢,共六十名學生,由六成項下籌撥。
(四)巡警盤費和補修軍器項
清末清政府創建新軍,將歸化城土默特兩翼之兵制取消編練,設立了土默特巡警營,巡警營的津貼、口俸等款,由六成地租項下支給。補修軍器費是用來補修陸軍軍械的費用,是軍政費的一項開支。清末新政注重“興學堂,辦洋務”,因此,教育費是清末土默特財政支出的大項,從巡警盤費和補修軍器費項下提來一部分經費用于學堂經費。檔案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始創土默特蒙小學
堂學員四十名,每人每月津貼一兩二錢,全年經費約九百三十兩,由正項巡警盤費銀內籌撥。②蒙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月初一至十二月底奏停巡警項銀并補修軍器兩項每月應領津貼銀七十五兩,統計十二個月共入銀九百兩。③學堂經費支出的增加,需挪用軍費項中巡警盤費和補修軍器費以補充學堂經費的短缺。
(五)學校房租
光緒二十七年(1901),從學校房租項內支出,九月初一至月底旗學購買煤炭錢三千文和師生飯錢共一十六千八百文。光緒二十八年(1902),旗學師生六月、十月飯錢及11月買煤炭錢均由學校房租項內支給。從檔案推測旗學經費在新政實施初期是比較緊張的,需要抽取學校出租房屋所得租金維持學堂正常生計。
(六)地方就地籌款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學堂即包頭半日初級小學堂成立,學堂所需經費由包頭地方自籌,從以后的記載看,主要來自土默特南海子黃河官渡部分的稅款。1909年(宣統元年)設立畢克齊、察素齊、薩拉齊半日小學堂,經費由各鎮蒙古族民眾籌集。半日學堂所需經費較少,采取了“專項捐資收自地方”的經費籌集方式。
從原始檔案材料分析看,清末土默特地區學堂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新政時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籌款措施,即煤稅、土藥畝捐、六成地租等地方公款,部分教育經費通過自由籌措,即從公產或舊產中等出的方式籌集。相比較地方公款而言,自由籌措的籌款方式存在穩定性和長期性不高的問題,無法保障教育經費的長遠使用。而清末出臺的籌款措施使教育經費有了保證。
三、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支出結構
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是指教育資金的用途、使用方向、比例構成及其相互關系。清末土默特地區財政支出與以前相比,支出結構有較大的變化。其中教育經費是土默特財政支出常項,無論從支出總額及支出結構上都發生了變化。旗財政如何對教育經費進行合理分配,來保證當時教育事業平穩較快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
由于土默特原始檔案材料的缺失,部分學堂教育經費數據來源于《土默特志》,記載中沒有對學堂教育經費進行詳細闡述,只列出常年教育經費數,因此,研究中的部分數據僅代表一個范圍,主要用來呈現一種趨勢。
(一)各類學堂教育經費支出情況
1901-1911年間,土默特地區將書院先后改為學堂,共興建學堂19所[4],根據各學堂教授知識特點及招收學生類型將學堂分為小學堂、中學堂、陸軍學堂、民族類學堂。
1.土默特各小學堂
土默特小學堂包括土默特蒙小學堂、土默特高等小學堂、土默特第一初等小學堂、土默特第二初等小學堂、土默特第三初等小學堂、綏遠高等小學堂與初等小學堂、畢克齊半日小學堂、察素齊半日小學堂、薩拉齊半日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小學堂全年教育經費約銀4 850兩,各小學堂年均教育經費為1 212.5兩。光緒三十四年(1908)各小學堂教育經費總額約銀5 116兩,各學堂年均約730.85兩。宣統元年(1909),半日小學堂教育經費按300計,全年小學堂教育經費為5 675兩,各小學堂年均約630.56兩。宣統二年(1910),小學堂全年教育經費總額為4 925兩,各小學堂年均教育經費約為547.2兩。④
2.土默特各中學堂教育經費
中學堂包括歸綏中學堂、綏遠中學堂。《土默特志》記載,歸綏中學堂(1904-1911)經費充足,年支白銀12 000兩,綏遠中學堂(1904-1911)教育經費約銀3 600兩。[4]按此計算,土默特地區中學堂教育經費全年約15 600兩,各中學堂教育經費年均約7 800兩。
3.陸軍學堂教育經費
陸軍學堂主要教授軍事方面知識,土默特地區興建了綏遠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綏遠武備學堂(1901-1911)主要教授德、日兩國軍事課程和訓練規程,學堂共有學生60名,學生每人每月發給軍士待遇銀2.3兩,全年共發給學生待遇銀1 656兩。檔案記載教育經費較充足的土默特高等小學堂學生每人每月津貼為1.2兩,綏遠武備學堂學生每人每月津貼約為高等小學堂學生每人每月津貼數的一倍。《土默志》記載陸軍小學堂(1903)常年經費白銀5 053兩。由于檔案材料的缺失只統計綏遠武備學堂學生津貼部分,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二年,陸軍學堂教育經費年均總額約6 709兩,各陸軍學堂年均教育經費約為3354.5兩。
4.民族學堂教育經費
民族類學堂包括左右翼五路蒙養學堂,所收學生為五路滿族子弟;歸化回部學堂,專收回族子弟;滿蒙學堂,主要教授滿、蒙文。
光緒三十年(1904)設立左右翼五路蒙養學堂、滿蒙學堂,常年教育經費分別為2 400兩、450兩。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元年間,民族類學堂教育經費年均1 425兩。宣統二年(1910),歸化回部學堂興建,常年經費達480元。三所民族類學堂教育經費總額達3 330兩,民族類學堂年均教育經費1 110兩。
經統計光緒三十三年(1907)至宣統二年(1910)間各類學堂年均教育經費(見下表)從表中看出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在中學堂、陸軍學堂投入最多,相比之下軍事教育和旗學教育比較受重視。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陸軍學堂培養軍事人才以利抵抗外侮。清末土默特地區當地小學堂師資缺乏,中學堂主要為小學堂培養師資來彌補當地教習的不足。小學堂年均教育經費逐年遞減,其中投入給土默特高等小學堂的教育經費占小學堂教育經費總額的50%左右,在眾多小學堂中,土默特高等小學堂作為模范,為各廳建立小學堂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受到政府的重視。
(二)學堂具體支出結構比例
通過查閱土默特檔案館原始史料,發現清末土默特地區學堂教育經費主要用于人員經費支出即監督、司事、教習、齊夫、學生的津貼等,部分經費用在公務費上即購買紙筆雜費、煤炭等。以具有代表性的小學堂及陸軍學堂為例用定量的方式揭示學堂教育經費具體支出情況。
1.高等小學堂、第一初等小學堂、第三初等小學堂教育經費支出
光緒三十四年高等小學堂常年教育經費1 618兩8錢182 400分,按照光緒三十二年的時價每銀一兩合制錢1 123文折算,共合制銀1 780兩8錢,第一初等小學堂常年經費467兩4錢,第三初等小學堂常年經費159兩7錢。高等小學堂、第一初等小學堂、第三初等小學堂常年教育經費中人員經費所占比例分別為90.9%、80.7%、74.3%。人員經費中教習修金銀和學生津貼所占比例較大,高等小學堂教習修金和學生津貼占人員經費的92.95%。①
2.陸軍小學堂教育經費支出
光緒三十三年、宣統元年、宣統二年陸軍小學堂常年教育經費津貼分別為510.4兩、562.62兩、673.23兩,津貼分別為480兩、552兩、647.71兩。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二年陸軍小學堂教育津貼占常年教育費用總數的比例分別為94.04%、98.11%、96.35%。②
從定量的角度對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進行分析發現,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主要用在教育事業性經費中的人員費,部分用于教育公務費。教習修金和學生津貼是教育人員經費的主要支出,推斷清末土默特地區十分重視教習的工資待遇,為學生發放津貼以保障學生能完成學業。清末學堂由書院改建而成如土默特高等小學堂就是啟運書院舊址改建而成。檔案記載光緒三十三、四兩年高等小學堂和第一初等小學堂、第二初等小學堂修建校舍工料并購置器具共支錢一千一十一吊三百五十五文,明清時代通常一兩銀子可以折合1 000文,為一吊錢[5],折合銀兩約為1 011.4兩,由此推測清末各學堂教育基建費支出所占比例較少。
清末土默特地區教育經費來源及支出結構特點,從一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雖然旗財政舉步維艱,但非常重視當地的教育事業,給當地學生發放津貼保障以及開辦半日學堂等舉措為當地學生普及知識提供保障。清末土默特地區對教育事業的重視促進土默特蒙古文化或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為國民教育的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冒瑞林.教育財政學 [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2]烏仁其其格. 18-20世紀初歸化城土默特財政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9.
[3]蔣維喬. 財政[J].東方雜志,1905(8): 146-147.
[4]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編纂委員會:土默特志·上卷 [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770-773.
[5]陳明遠.清末民初的銀元和銅錢 [J].縱橫,20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