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芝
摘 要:民族心理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最大的心理特點,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認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語境。因此,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基于民族心理的客觀事實,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要基于民族心理關懷,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育德和育心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1]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關懷;親和力;四個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244-03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在“教育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教育部部長明確回應了改進和加強的基本路徑,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育德和育心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大學生(以下簡稱“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不夠、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更為突出。提升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重在于尊重民族心理的差異性,將民族心理關懷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四個相結合”的始終。
一、民族心理關懷的內涵解析
“民族心理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因自然環境、歷史變遷、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精神因素的總和。”[3]民族心理作為民族精神意識的有機整合體,是少數民族成員的個體心理特性,具有豐富的內涵,由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民族自我意識三個部分構成。三個部分通過聯系與矛盾的整合,最終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間彼此差異的民族心理。
“關懷”是一種出于精神上的責任感、心理上的牽掛感而對某事或某人全身心的投入。民族心理關懷是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和推崇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以民族學生各種觀念意識的差異性為現實依據,尊重和關注其理解、觀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點。
二、民族心理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第一,民族心理關懷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民族心理的相對穩定性使其成為民族特征中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民族學生在接觸新事物、新環境,接受新的價值觀念,應對不同境遇時,總是表現出不同反應。民族心理的客觀存在與影響,使得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內在邏輯關聯,成為進行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語境。從根本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對教育對象的原有思想意識進行提升揚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在于把握原有圖式和新內容的契合點。對于民族學生而言,遵循民族心理變化的一般規律,對民族心理、民族思維方式給予充分的關懷就是這一過程的契合點,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
第二,民族心理關懷從思想上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民族心理關懷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要求教育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性、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具親和力的教育體系。此外,“教育所期待的不僅是在實踐活動中力圖去超越現實存在的生存境遇,努力創造更好生活的人,同樣也是在思想和意識中不斷去探尋人的存在價值、意義、理想和目的,尋找精神和思想超越的人——這樣就是教育所要彰顯的人性維度”[4]。民族心理關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滿足受教育者的現實發展需要,還應引導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民族心理關懷的踐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民族心理關懷作為實踐的指導,是一種抽象理念,其具體實施需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民族心理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標、方式層面的一致性。二者都肯定個體自身價值,追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強調立足于個體實際“因材施教”,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對教育對象的心理變化和發展給予充分關注,培養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培育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道德規范。簡而言之,民族心理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民族心理關懷理念的踐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
三、基于民族心理關懷,提升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路徑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是指使學生對其產生親近感、趨同感的潛在功能。提升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需基于民族心理關懷的理念,實現“四個相結合”。
(一)基于民族心理關懷,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結合,筑起一個‘同心圓。”促進理論學習的互動化、生活化和實踐內化,把理論“學習注入實踐的活力,充分運用實踐中群眾的豐富創造”。
第一,將民族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生活化理論的眼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生活化的實踐,生活世界是我們開展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當然也是教育工作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的一個終點。”[5]民族心理作為在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上所形成的民族意識,它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把握民族心理與民族生活的內在聯系,把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將抽象概念與文本知識賦予實踐的內涵,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民族特色。首先,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師生關系。在民族地區,基于對共同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認同,人與人之間平等、關愛、真誠的氛圍更加濃厚,從而形成真誠、樸實的關系認知,包括對師生關系的認知。而在傳統教育中,教育者缺乏對受教育者思想特點、內心需求和生活世界的充分關照,使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受限制。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樹立平等、關愛的生活化師生關系,關注民族學生的特殊性,注重把握民族學生的心理特征,尊重民族學生的民族習慣,本著關懷理念,建立生活化的和諧師生關系。其次,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明顯的階級和政治色彩,往往導致教育目標的理想化、政治化。鮮活的現實生活被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抽離,導致“配方陳舊”的問題。任何一種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活,也只能由教育對象的生活來驗證教育效果是否實現。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新活教學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增加其親和力和感染力。
第二,創設具民族特色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其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理論知識有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并不等同于社會實踐,它既包括在課堂上進行的實踐,也包括在課外進行的社會實踐。創建具民族特色的實踐教學,要始終把握好民族性、理論知識、實踐活動三者的有機結合,靈活地將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因素融入實踐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實踐中,教育者應結合民族學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的課堂實踐教學,以分析民族問題案例、探討民族文化背后的相關政治理論知識、觀看反映民族現狀的多媒體資料等方式,讓學生有想法、有話說,充分發揮主體性。在社會實踐中,教育者應引導民族學生注重在實踐中感悟、檢驗理論知識。民族學生普遍生活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對于大部分民族學生而言,生產生活的實踐是他們在家里的日常必須,他們缺乏的是感悟實踐、把日常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在社會實踐的環節,教育者應起到穿針引線、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實踐上升到理論。
(二)基于民族心理關懷,實現育德和育心相結合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6]育德旨在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育心則重在于修身養性,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育德和育心統一于實現有效教育與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失育德和育心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導致教育效率低,教育對象“單向度”發展的問題。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內容為統攝,對民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應重視其民族心理、情感意識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將育德和育心相結合。
第一,教育者應重視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加教育的人情味,將民族學生視為獨立的個體,以愛心、真心喚醒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情操,使教育對象“親其師,信其道,踐其行”。顯而易見,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越好、情感越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育者要加大情感投資,以真摯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以誠化人。此外,教育者應懷有大愛精神和關懷意識,尊重、理解、關心民族學生的心理及情感變化,并把堅持真理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融入教育。熱愛民族教育事業,培養對少數民族的深厚情感,主動融入民族大學生群體并與其建立有效溝通渠道,加強有效溝通。
第二,引導學生發揚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學生普遍接受了高校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但對理論內化不足,應對不良社會思潮的能力往往相對較弱。這除了民族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相對較弱的內在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外在因素就是教育者缺乏“育心”意識,沒有充分關注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背景,缺乏對民族學生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引導。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學生地方性知識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學生接受再教育的知識母體。教育民族學生熱愛本民族,發揚本優秀民族文化,既可以疏通教育內容上存在的文化阻抗,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育者的尊重、關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育德和育心的結合。
(三)基于民族心理關懷,實現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形式,各有優勢,不可替代。但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往往比較重視課內教育,忽視課外教育,從而造成兩者脫節。實現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內化和外化的辯證統一)的具體體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第一,融民族心理關懷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過程。思想政治課堂教育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結構體系、集中而全面的教育內容為優勢,在教育對象觀念發展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然而,課內教育主要著眼于間接經驗的學習,對教育的針對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不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日常引導和教育來進行彌補。同時,把民族心理關懷融入兩者的結合過程中。從民族學生的角度出發,建構與民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接受過程、行為認知習慣等相適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內容上,不僅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還要結合民族文化、民族風格、民族內容等進行創新。在教育方式上,要根據少數民族的視角與需求來設計和創新。如,利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最了解的優勢,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困惑,圍繞“說你想聽的,談你所想的”的宗旨,積極開展“輔導員之聲”的談心活動。此外,應發揮學校黨組織及學工部、團委及學生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黨組織學習、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
第二,寓民族性于校園文化、宿舍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具有強烈的引導作用和規范作用,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結合高校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環境和宿舍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的情況,針對民族學生希望表現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心理,寓民族性于校園文化、宿舍文化建設,營造人性化、民族化的校園文化環境、宿舍文化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使民族學生切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溫暖,提高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增強教育實效性。
(四)基于民族心理關懷,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
線上教育具有信息資源豐富、開放、共享等優勢。但純粹的線上教育過度依賴技術進步,缺乏人文關懷元素。傳統線下教育又存在受時空限制、覆蓋面窄的問題。而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則有效彌補了雙方的不足。
第一,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在化學習,把少數民族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融入虛擬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升教育親和力,增強學生主動性。線上教育突破了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加強了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便捷了課前準備,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新入口。教育者應結合民族學生的民族心理特點,有效利用線上教育優勢,既堅持政治方向引導,堅持以紅色文化以及黨的民族理論、民族基本知識進行宣傳教育,又要促進雙向交流,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全員育人意識,并廣泛地了解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需求,實施主動的關懷和溝通。
第二,在充分利用線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結合民族特點,強化線下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主題班會、民族文化活動、舉辦民族文化節、輔導員與民族學生按照民族風俗共度新年等形式多樣的手段,增加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民族學生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團結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學生在線下教育過程中得出的感悟或遇到的困惑又可以借助網絡服務平臺,進行分享或尋求解答,實現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長回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不夠” [EB/OL].
[2017-03-17].http://news.youth.cn/sz/201703/t20170312_9276686.htm.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08-12.
[3]張建榮.民族心理視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
[4]魯潔.超越性的存在——兼論病態適應的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4).
[5]袁媛.供給側變革: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6(3).
[6]祝長水,陳安福.育心養德、德心結合:中學德育新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