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思想引領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的主要職能之一。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便利和迅捷,給高校思想引領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面對機遇要順勢而為,面對挑戰,要積極應對。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努力搭建思想引領的新媒體平臺,組建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建立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積極回應青年學生需求、引領時代潮流,及時做好輿情應對。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249-02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信息傳播變得便利而迅捷,人們不再囿于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而能隨時隨地地接收和查詢各種信息,但同時也迎來了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各種不加篩選的信息充斥網絡,謠言、虛假信息肆意地傳播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給青年學子帶來了危害。青年人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也深深地影響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面對新的挑戰,高校團學組織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的思想引領工作,是目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思想引領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的主要職能之一,面對新的形勢,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積極地回應問題,從關注青年需求、拓展網絡渠道、搭建新媒體平臺、創新活動形式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思想引領要有發聲平臺,還要有人才隊伍和制度保障。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講道:“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因此,建立一個能夠影響青年、回應青年、助力青年的新媒體平臺,及時地發聲和引導,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新媒體人才隊伍和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設思路
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思想引領工作,要堅持以平臺建設為基礎,以隊伍建設為支撐,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努力構建起一批全方位服務的新媒體矩陣,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新媒體人才隊伍,創建一個高標準的新媒體內容生產保障制度。
1.搭建平臺:媒介影響多面發聲,傳播渠道全面覆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對于傳統傳播手段,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效率、傳播內容豐富性、受眾的到達率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以學院為例,因自身專業特點,很早就投入到了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中,學院在平臺建設、群體覆蓋、內容特色等方面已卓有成效。在平臺建設中,學院曾嘗試探索過貼吧、微博、微信等各類平臺,最終確立了以微信為主、微博為輔的平臺策略。
在確立了以微信為中心的平臺策略后,學院結合當今媒介分眾化的趨勢,從咨詢服務、科研學術、創新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內容平臺構建,不僅做到了對學院青年的覆蓋,還做到了對外部青年的輻射。新媒體平臺不僅專注學術科研的內容推廣以及線上線下的聯動,還為同學們傳遞學術前沿最新動態,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并運用大數據、圖表化等手段進行內容產出,將理論前沿應用化、實踐化,產生了良好反響和出色成果,數篇文章閱讀量突破10萬。
2.組建隊伍:校園內外聯動培養,三方共建人才隊伍。做好思想引領工作不僅要有專業的平臺,還要有專業的人才。高校團組織的新媒體隊伍不同于媒體行業,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骨干。因此,如何發揮學生骨干在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做好培訓和指導工作,可以從學生、教師、業界三個角度開展培養和教育,努力組建高質量的人才隊伍。
學生角度,做到“專職化”與“兼職化”相結合。專職化,即以學生骨干專門負責平臺的日常維護以及內容產出;兼職化,即發動學生資源,為平臺提供通訊線索或作品成果進行內容整合發布。此外,定期舉行經驗分享會,組織有經驗的同學或高閱讀量的文章作者進行分享,厘清運營思路。
教師角度,做到“言傳”與“身教”相依托。言傳,即邀請相關專業老師,定期對學生運營人員進行媒介素養以及新媒體理論的指導;身教,即指導老師要身體力行,親自參與平臺運營以及內容產出,對學生隊伍進行良好示范和引導。
業界角度,做到“集中化”與“長效化”兩手抓。集中化,即在集中時間,邀請業界知名媒體人士或相關知名平臺運營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長效化,即不僅注重短期的課程培訓,還應與業務導師建立聯絡機制,發揮業務導師在媒介素養、從業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做好指導工作。
3.制度保障:各段流程精準把控,三個層次建設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高、實、嚴、新”,即站位要高,內容要實,要求要嚴,舉措要新。”新媒體時代的思想引領也應遵循“高、實、嚴、新”標準,拒絕庸俗化、抵制惡俗化、遠離媚俗化。落實高標準,制度建設是關鍵。以學院為例,目前從專題策劃、信息采集、內容制作三個層次對新媒體內容進行了制度化的規范。
專題策劃為第一層次,在內容的創意階段,就應進行嚴格把關,注重內容的時效性、貼近性、趣味性,拒絕選題的低俗性、重復性、怪異性,站位要高,題材要新;信息采集為第二層次,注重信息的真實性,避免落入眼球經濟的窠臼,拒絕不實信源與不確切消息,要求要嚴,做到不造謠、不傳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還應努力辟謠;內容制作為最后關卡,注重行文邏輯性、內容聯系性以及文章的影響力,內容要實,切忌夸夸其談,言之無物。
二、運作機制
平臺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做好思想引領工作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努力實現線上和線下聯通、軟件和硬件聯通、校內和校外聯通,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以學院為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了一些探索。
1.線上和線下活動聯通,內容和形式推陳出新。線上宣傳要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創新活動形式,加大推廣力度;線下活動則要利用現實優勢和資源,貼近學生生活,提升思想內涵。線上傳播可以使得宣傳最大限度地覆蓋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將活動過程同步直播,采用多種傳播手段聯合推進,營造最濃厚的輿論氛圍。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精品活動,用活動來支撐內容,用內容來充實平臺,把平臺打造成傳播渠道,方能實現團學組織的自身價值。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結合專業特色開展了電視公益廣告大賽將優秀作品在學院網絡平臺上進行展播,該活動在引領思想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此基礎上運用圖像技術,策劃了穿越照,將百年來的老照片和最新的照片進行剪輯組合,故人和新景同框、歷史與現代交融,把愛國、愛校用一種夢幻般效果呈現,該活動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引起了青年學子的關注,在時空交錯中,潛移默化地將愛國、愛校教育融入其中。
2. 軟件和硬件建設聯通,共同形成輿論合力。“內容為王”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平臺建設是基礎,內容產出是關鍵。團學組織的新媒體平臺能否吸引青年學生關注,主要在于其是否貼近學生需求、反映學生心聲、維護學生權益。因此,在工作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及時進行引導。時刻關注校園輿情的發生和發展,面對突發校園事件要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及時和勇于發聲,多渠道、多平臺發布,形成輿論合力,避免謠言的傳播。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關心學生需求,還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研判可能出現的輿情,做好輿論引導。
輿論的力量在于它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高校思想引領工作的一大難點就是教育對象是已初步形成自己思想和有一定社會接觸的成年人。如果思想引領只是一味地道德教化,則物極必反。所以學院公眾號利用一期一會的約會意識,每周發布一篇“一周薦”,從美食到旅行、從電影到書單,青年人所關注的,它都能滿足你。同時利用學院專業優勢,幾次校園突發事件,都能奔走在其他渠道的前端,跟進事件,消除恐慌。從軟文做起,情感牌可以為公眾號收獲一批穩定的受眾;及時傳遞信息,還原事實真相,又能為平臺樹立起公信力,做到時刻掌握輿論的風向標。
3.校內和校外渠道的聯通,擴大思想輻射范圍。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對于平臺的內容生產,“把關人”顯得尤為重要。平臺的影響力一方面取決于內容,另一方面也和“把關人”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能和相關校外媒體建立聯動機制,對于提升平臺的影響力、提高學生骨干的實操能力、保證內容的生產質量、擴大思想輻射范圍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高校團組織的新媒體平臺,不應該僅僅把目光局限于校內,更要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利用市場規律,創造經濟收益,讓平臺形成良性循環。文創產品近幾年十分火熱,依托新媒體平臺開發文創產品,既有利于在自媒體中脫穎而出,又能利用文創產品擴大潛在受眾,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意識,提升平臺的對外形象和影響力。另外校內平臺目標人群比較明確,也有一定量的關注度,如果和校外媒體合作就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比如就青年人關心的一些話題聯合發起討論,或是評選年輕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等活動,不僅能擴大自身平臺影響力,同時也能借力使思想引領對學生形成全方位的影響和覆蓋。
團學工作貴在創新,創新重在持續發展。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高校要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因此,作為共青團組織要旗幟鮮明地做好思想引領工作,積極搭建新媒體傳播平臺,團員干部要努力提升媒介素養,了解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引領時代,努力做到不斷創新、持續創新,培養有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王振友,趙星,石慧.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4):55.
[2]趙莉.手機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3(20):50.
[3]楊希.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