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月瑞博,王冊
摘 要:“毒樹之果”起源于美國,是隨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毒樹之果”指通過非法程序和方式收集到的證據,從而獲得其他派生證據。英國采取“砍樹食果”,認為懲罰犯罪是法律存在的首要目的;而美國采取“砍樹棄果”,與懲罰犯罪相比,更加注重人權的保障。各國對毒樹之果的態度各不相同,目前我國立法及司法解釋中,沒有對毒樹之果做具體的相關規定。在我國學者中存在不同的觀點,本文對毒樹之果的概念、中外對其的態度、存在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非法證據;毒樹之果;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37-03
非法證據排除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78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人權觀念、人權保障意識不斷加強,對我國訴訟法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199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中第45條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法律中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內容。但對于何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如何處理并沒有做詳細的規定,從紙面上的法律成為實踐中的法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在司法實踐與實施中,也沒有加以高度重視。2010年,兩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三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正式頒布了《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規定》和《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定》。兩個規定的頒布標志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開始從模糊走向具體,并且以趙作海案為契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漸受到重視,在我國得以確立。隨后,2012年3月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中,完善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內容,對其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解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應當排除國家機關執法人員通過嚴重違反憲法、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獲得到的證據,以非法方式獲取的證據不得采用。這一規則規范了司法人員取證行為,遏止非法取證,有利于發現案件真相,防止冤假錯案,尊重與保護被告人權利,保障程序正義與程序公正。
一、毒樹之果的概念及起源
“毒樹之果”這一概念是隨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是指執法人員通過非法詢問、搜查或逮捕等不被法律所允許的非法方式收集到的證據為線索,從而獲得的第二手證據。國家執法人員通過違反規定的、非法的手段獲得的證據稱為“毒樹”,以之前非法取得的證據為基礎和線索,從而獲取與案件有關、能夠證明案件的其他證據稱為“毒果”。
“毒樹之果”這一概念起源于美國西弗索恩木材公司案,美國聯邦執法人員通過非法程序扣留了該木材公司的部分書籍和記錄,法院命令聯邦執法人員將書籍和記錄歸還,但執法人員在歸還前,對這些書籍和記錄拍了照片。在法院審判過程中,控方將之前所拍的照片作為證據,要求法院簽發傳票,辯方認為這些照片不得作為證據,原因如下:因為執法人員非法扣留了書籍和記錄,才會獲得這些照片證據,也就是說該證據是通過非法證據派生出來的二手證據,要求排除。最終,最高法院認為:以非法獲得的信息為證據是無效的,不得作為本案的證據。在此之后,1939年納多恩訴合眾國案中,公訴方的主要證據是執法人員通過非法竊聽納多恩與他人的談話而獲得的,最高法院最終認定該電話錄音不應作為證據,該證據是通過非法竊聽,不是經過合法正當的程序獲取,被最高法院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證據。
二、中外對毒樹之果態度之比較
美國采用強制排除原則,也就是“砍樹棄果”,對非法取得的證據強制排除,不得采用,而且對于通過非法程序和手段為線索獲得的其他證據,均已排除,不論其是否有能力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只規定了少數例外情況。美國對毒樹之果這種完全否定的態度,旨在保護被告人權利,在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權兩方面,更加注重人權的保護,防止侵害被告人權利。盡管這些證據可能或者能夠證明案件的情況,也不予采納。支持這種做法的學者認為,如果為偵破案件,懲罰犯罪,而對“毒果”仍然加以使用,勢必會造成社會以及司法機關的混亂,會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執法人員為偵破案件逐漸忽略司法正當程序。
美國規定了三種例外情況。污染中斷規則,是指最初非法取得的證據是具有污染性的,而被告或者第三方的獨立行為將證據的污染性打斷,雖然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證據,但該證據與最初的違法性之間的關系已經被獨立行為所斷開,此證據可以因此不被排除,具有證據能力。不是所有通過非法行為為線索而獲得的派生證據都應排除,如果被告人的獨立行為將證據的違法性打斷,則該證據根據污染中斷規則是可取的。王申訴美國案中就體現了這一例外規則。被告人王申非法逮捕被釋放后,主動到公安機關做了供述。在這一案件中,按照毒樹之果理論,被告人王申的供述是具有污染性的,因為該供述是通過非法逮捕后而獲得的,但被告人被釋放后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這一獨立行為消散了非法逮捕與供述之間的污染關系。所以,該供述可以予以采納。
獨立來源規則,是指通過其他的、獨立的來源獲得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并不是執法人員非法行為之后獲得的全部證據都被認為是該行為的果實。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最初的非法行為,執法人員也會通過其他的、獨立的來源和線索獲得證據,這種情況取得的證據是具有可采性的。獨立來源理論不是對毒樹之果的否定,而是進一步重新確認了該規則,不是執法人員通過非法行為獲得的證據都將排除,比如警察非法搜查了被告人的住處,發現他誘拐了一名少女。按照毒樹之果理論來說,少女所做的證言屬于毒樹之果,因為是通過非法搜查了被告人的住處才找到少女,但得知該少女的父母幾日前因少女的失蹤報過案,警方早已得知少女在其家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警方在被告人家中發現少女并不僅僅因為非法搜查被告家中才得知的,而是通過其他獨立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