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王璐瑤 郭媛媛
摘要:大數據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對農民的農作物生產,企業的農產品銷售等環節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本文提出,我們應當積極利用大數據改進傳統的農業經濟活動流程框架,在實踐與完善中呈現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大數據;農業經濟;應用
大數據是指在處理大量信息的網絡數據中,通過優化傳統的數據處理流程,從而得到潛在的信息與價值,因此,大數據技術也稱為無形資產。大數據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數據資源,是企業在運營發展過程中收集到的來自市場,合作公司,用戶等多方面主體的信息與數據,具有數量龐大,體系架構復雜的特點,因此傳統企業的數據處理技術與信息設備不能滿足強烈競爭市場下的企業市場營銷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大數據的價值,挖掘大數據中的信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企業的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優化經營方案。大數據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目前尚沒有機構對其進行明確的定義。
一、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地位
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大數據已經深刻的滲透進不同的行業,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大數據技術融合到農業工作中,能夠有效降低農民種植經濟活動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也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應當積極完善數據信息系統,采集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數據信息,幫助農民優化生產環節,開展精準營銷活動,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值。
大數據在農業活動中的應用地位不斷提高。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企業能夠為農民的生產種植活動提供指導,精確到播種時間,種植作物類型,收獲時間等,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出率,也能夠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福利。其次,隨著電子商務的推廣,我國涌現出眾多以農產品為主要銷售產品的農業電商平臺,如易果生鮮,京東生鮮等,利用大數據技術,這些企業能夠優化生鮮農產品的運輸路線,提高精準營銷準確率并挖掘潛在用戶,推薦合適的產品,進而提高農業電商的經濟效益。最后,對于政府而言,農業大數據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政府對農業生產活動的掌控能力,進而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宏觀規劃。
大數據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產業鏈的各個方面,隨著農業經濟活動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到農業行業中來,在此背景下,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擁有海量用戶行為數據,誰就擁有了未來。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行為進行分析,是農業電商企業制定個性化營銷方案的基點。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企業對消費者移動端以及PC端的行為信息進行分析,提高農業企業的營銷活動效率,也能夠對傳統的生產活動進行優化。由此可見,大數據體系正在不斷地挑戰傳統的農業經濟活動流程框架,在實踐與完善中呈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二、傳統農業經濟活動問題分析
(一)農民生產穩定性較低
在農民的傳統經濟生產過程中,農作物的種植與產出往往會受到天氣\地理環境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生產穩定性較低,農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例如,6-7月的臺風以及暴雨會影響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水稻種植,2017年7月,洞庭湖地區的洪災導致當地農民水稻種植損失慘重。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得不到具體的市場信息,對種植作物的類型無法進行科學的預測,導致作物成熟季節時農產品產量過高,只能降低價格折價出售,盡管如此,仍然有大批農產品無法順利銷售出去,擠壓腐爛。
(二)農業企業面臨銷售困境
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下,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往往會前往農村地區收購大量的作物果實,在出售給當地居民,學校,工廠等地。一般而言,農業企業的客戶群體較為穩定,且受到農作物質量以及運輸的限制,難以將產品完好地運輸到較遠地區。如果某地的農產品生產量過大,會造成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農業企業利潤空間下降,且難以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
(三)農作物市場信息不對稱性較高
完整的農作物供應鏈包括農民、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以及終端消費者。由于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剛需產品,因此消費者的價格敏感性較低。然而,在傳統的農業供應鏈中,存在嚴重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無法獲悉購買的食物產品是否安全,價格與質量是否有保障;對于農民而言,也不能確定企業的收購價格是否最優,直接去市場上售賣農產品是否能夠取得更高的收入。信息不對稱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農產品經濟活動的進行。
三、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改善傳統農業生產活動
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方式,打破傳統生產的局限性。一方面,許多國內新型科技企業為農民提供了個性化種植定制體驗,例如,農民僅需要上傳地理位置信息,土地面積信息以及年收入,勞動力數量等基本信息,即可享受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算法得到的個性化種植方案,在大數據定制的種植規劃中,農民能夠詳細了解播種時間,農產品種植品類以及各品類的比例,各個階段的農業活動以及天氣,市場價格信息等詳細數據,從而優化傳統的種植活動,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農民的農業生產融資活動也更加的便捷高效,許多新生的金融服務企業逐漸開始向偏遠地區的貧困農民提供融資貸款服務,例如,盼貸網、京農貸等。這些金融服務公司利用大數據算法進行農民借貸的風險控制,聯合保險企業,銀行以及當地農業部門,共同篩選合適的農戶并提供農業活動的初始啟動資金,解決了農民融資難的問題。
(二)助力農業電商平臺開展精準廣告推薦
農業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服務器進行升級,對消費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埋點采集,公司能夠獲取更多維度的客戶信息,也能夠更加準確的定位目標用戶群體,降低精準營銷成本,提高用戶轉化率。一方面,通過定位目標用戶群體,企業能夠更加準確的進行廣告目標人群的投放,從而減少由于定位不準確導致的巨額廣告費用。例如,對有瀏覽郵箱查看郵件習慣的人群進行郵件推送,對高潛質的客戶進行定期電話回訪以及短信問候,定期與客戶聯系溝通,增強客戶參與感,提高互動程度;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喜好,企業能夠進行精準的推薦,例如,對長期從平臺購買進口水果的消費者推薦高端有機農產品,為偏好于購買普通生鮮蔬菜產品的消費者推薦活動農副產品,從而提高廣告營銷的針對性以及營銷效果。從實踐中看來,農業電商集團利用精準的廣告推薦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與潛在客戶的互動程度,為客戶帶來更好的廣告體驗,減少垃圾郵件、垃圾短信的騷擾。例如,易果生鮮集團的郵件精準推薦發送行為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也吸引了消費者持續在平臺中進行消費購買。
(三)重視新媒體營銷
大數據時代,農業電商企業的營銷活動應當抓住新媒體的熱潮。一方面,電商平臺應當建立新媒體營銷團隊,鼓勵員工定期輸出高質量新媒體話題推送,,如有機蔬菜的種植過程,生鮮農產品的質量追溯介紹,從而吸引更多新用戶關注,同時對員工進行系統的培養,建立主動傳播的意識,例如,順豐生鮮利用支付寶以及微信平臺進行了大量的推送,為消費者以及潛在消費者提供了農產品活動介紹,品類介紹,并定期推出農產品優惠活動等,吸引消費者購買。企業也應當加強企業賬號與個人賬號的聯動能力,最大化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優化新媒體推送的頻率。眾多的垃圾信息推送讓客戶感到反感,而過低頻率的推送活動又無法獲取客戶的關注。實踐表明,在客戶空閑時間進行推送容易吸引客戶注意力。因此,中午12-13點以及晚上19-23點為最理想的發布時間。除此之外,農業電商企業也應當積極邀請消費者前往種植基地,冷鏈倉庫,加工車間進行參觀,增強企業文化的宣傳,也能夠通過提高用戶互動增加用戶黏性,打造一個長期而具有黏性的關系,更好地建設企業品牌形象。
結論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的不斷推廣與升級,對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電商加入到農產品的銷售以及加工環節中來,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也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指導農民開展作物種植活動,也能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活動,挖掘潛在的高質量消費者,優化冷鏈物流線路,建立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為農產品經濟活動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王東杰,李哲敏,張建華,等. 農業大數據共享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18(3):1-6.
[2]李業玲.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07):196-198.
[3]柳平增.農業大數據平臺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以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大數據平臺為例[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5,11(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