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康一
【摘要】中韓之間簽訂FTA有利于推動中韓兩國的經濟更加快速的發展。通過分析中韓兩國各個產業中各類產品項目的競爭力,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出中韓兩國在簽訂了FTA之后各個產業的競爭力明顯增強,但仍然有一些具體的產品項目的競爭力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中韓之間所簽訂的FTA對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怎樣的影響,其主要取決于中韓兩個國家在貿易發展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戰略。如果中韓兩個國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創設了良好的貿易環境,不斷完善各個產業結構,并積極簽訂FTA約定,則能夠讓中韓兩個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市場。本文立足于中韓FTA為中心,深入論述兩國貿易環境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中國在推進中韓HA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中韓 FTA 貿易環境
中韓之間通過簽訂FTA主要是為了協助和通合東北亞經濟發展。當韓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較強的依存度時,則很容易發生貿易摩擦,所以韓國則通過FTA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同盟,這樣不但能夠減少中韓兩個國家之間在貿易方面發生的摩擦,而且還能夠有效降低中韓之間在貿易保護政策方面的設置規模。因此,中韓兩個國家可通過FTA來消除貿易方面的障礙,不斷擴大貿易的發展規模,有效提升中韓兩國的生產能力,增強中韓兩國的GDP水平。
一、中韓兩國貿易環境的變化
(一)東亞地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在WTO的背景下所進行的多邊談判讓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到了僵局之中,而整個世界范圍之內的經濟危機則直接導致全球的貿易發展規模呈現出急劇萎縮的癥狀。這樣在這種背景下,各個國家直接將FTA看成是擴大市場份額和實現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補充途徑。
目前,在大量的雙邊或者是多邊的FTA的縱橫交錯現象讓全球環境呈現出較高的競爭態勢。尤其是近幾年,東亞成為了現代世界經濟不斷發展中的增長點,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發達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具有非常明顯的引擎作用,這樣世界經濟的發展秩序出現了發達經濟體逐漸衰退的現象,東亞新興經濟體在不斷崛起的過程中發生了新的變化,從而讓東亞在整個世界大環境中占據著重要的市場。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到2742億美元。據估計,中韓FTA預計將有助于兩國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較2012年的2151億美元增長39.5%。與韓國簽署FTA的地區合計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球GDP比重將由目前的61%升至73%。近年來,隨著中韓關系不斷升溫,經濟交流日益頻繁,中國資本加快流入韓國。據韓國金融監督院和金融投資行業5月24日發布的數據,截止至4月底,外國投資者持有的韓國上市債券規模為102.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00億元),同比增加1000億韓元。尤其是中國資本流入量激增,中國投資者持有債券占比年內有望趕超排名第一的美國。美中兩國持有債券占比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環境變化和中國政府推出的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
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度集中在美國國債上,為了謀求投資組合多元化,中國將韓國市場視為較穩定的長期投資地,提升了韓元債券的持有比重。韓國銀行(央行)資本流動分析小組方面表示,韓國以經常項目收支順差和良好的財政收支為基礎,保持著穩固的對外健全性,對外國投資者來說是具有魅力的投資地。尤其是韓中關系進一步提升,韓元和人民幣直接交易市場的開設,促使中國資本進一步加大流入。
(二)東北亞區域合作開始升溫
在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開始采用東盟10+3模式來共同討論東亞區域的合作問題。尤其是在十多年的發展中,中日韓三國便開始與東盟締結FTA,而受到各種歷史問題和政治因素的影響,東北亞三個國家所簽訂的FTA依然呈現出空白的現象。
東亞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心,而整個東北區域經濟之間的合作發生缺失現象,從而嚴重阻礙了東亞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這樣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中日韓三國的貿易增長始終難以擺脫整個區域之外的各種需求依賴,這樣能夠讓三國的區域貿易在發展中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規模。
中日韓三國在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之后,對歐美國家的出口幅度呈現出大量減縮的現象,并找到了通過強化區域經濟合作來擺脫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整個東北亞區域經濟的合作也開始出現轉機。
(三)中韓貿易關系日益密切
中韓兩國已建交25周年,貿易額增長速度不斷加快。但是,中韓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所以在整個經濟產業鏈中所占據的地位也就不盡相同。尤其是在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產業分工所占據的地位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區域,其與韓國的貿易互補性也不斷增強。如果中韓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較高的互補性,便能夠有效加強中韓兩國的經貿聯系。
得益于中韓FTA,韓國對華出口減幅小于預期。并援引專家們的話稱,為了使中韓FTA的積極效果最大化必須快馬加鞭追加談判。加快在定于FTA生效后的2年內開始的服務和投資領域的第二階段談判速度,且有必要降低放寬檢疫標準等非關稅壁壘。首爾大學國際研究院的鄭永祿教授表示,因“薩德”部署問題,中韓兩國間的矛盾逐漸浮出水面,但越是這種時候就越應該積極利用中韓FTA改善兩國關系并謀求擴大貿易。
二、中國的中韓FTA推進策略
目前,中韓兩個國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參照以往的發展經驗和當前的實際需求進行積極的磋商,這樣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中韓FTA談判是否成功,其主要是取決于雙方對各自敏感領域的保護和讓步程度。然而,通過從政治和安全利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則需要中國全面了解韓國簽訂FTA的真正意圖,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對應的策略。
(一)工業產品領域
中國在工業產品領域始終處于劣勢的地位。然而,在現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迫使中國不斷提升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且中共在十九大的發展中將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了重要的發展目標。因此,中韓兩個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產業升級,可在自己產業升級的非常敏感的階段中作出讓步。通常韓國在敏感的領域中保持著取消最高10年的關稅過渡期。例如,在韓國和美國簽訂的FTA協議生效之后的三年之內,可直接取消工業品關稅的94.60%。因此,韓國在各種非常敏感的產業中也需要作出階段性的讓步。這樣中韓兩國將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工業產品領域的關稅,不斷強化中韓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有效提升中國各個產業的競爭力,從而為消費者謀取更多的福利。
(二)農產品領域
中國在中韓簽訂FTA之后。應該將韓國在自產量小的農產品方面做出讓步。因此,中韓兩國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條件,中國可盡量向韓國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而韓國可適當增加對中國出口一些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以此來緩解農產品領域對兩個國家的發展所構成的沖擊性。
(三)服務貿易領域
韓國與東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和歐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簽訂FTA主要采取的是正面清單的方式,而智利、新加坡和秘魯、美國在FTA方面則采取的是負面清單的方式。同時,中韓兩國在制定經濟結構和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方面存在著實質性的差異,所以如果采取正面清單方式對中國的發展更有利。因此,在進行具體的談判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自然人和服務貿易提供者自由流動,中國與新西蘭之間所簽訂的FTA模式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可對自然人移動進行單獨設章。
(四)政治和安全領域
中國應該明白中韓進行FTA談判時的真正意圖。如果韓國在談判的過程中是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的目的,中國則可以在經濟領域中按照上述的策略進行逐步推進。但是,這并不能夠排除韓國會將中韓之間的FTA作為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例如,如果韓美雙方所簽訂的FTA已經生效,而韓國并不急于與中國簽訂FTA,以此作為平衡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手段。如果出于限制中國的目的,美國也許會采取干預中韓FTA進程的措施。在支持日韓談判方面,韓國可能會將FTA作為日韓談判的重要籌碼,所以為了增強中韓FTA策略化的可能性,中國便需要協調好中美之間的關系。針對韓國在推動日韓談判成為可能性的進程中,中國不應該放棄與日本加速進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中韓FTA進行談判中,韓國是第一個以汽車、造船等制造業為主的國家,中國可借鑒的經驗較少。這樣即便是韓國不將中韓FTA締結作為既定的目標,中國也可以不斷吸取與其他工業國家談判的寶貴經驗。
三、結論
總之,中韓之間的FTA締結是一個相互妥協的過程,所以雙方應該釋善化疑,盡量與WTO的規則保持一致性,充分考慮各個部門與可持續性推進的目標與原則,從而讓貿易自由實現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