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凱
【摘要】農村青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充分調動農村青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創業潛力,對引領農村社會加快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創業形式日漸積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己然成為時代理想。本文旨在以大通湖區農村創業青年為對象,進一步探索農村青年創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提出促進農村青年創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
農村青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充分調動農村青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創業潛力,對引領農村社會加快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創業形式日漸積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己然成為時代理想。
一、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現狀
(一)大通湖區情況簡介
大通湖區位于湘中偏北,東鄰漉湖,南與沅江市相連,西北與南縣、華容縣比鄰。地形為典型的洞庭湖沖積平原,區內的湖泊、水面、溝渠縱橫交錯。全區常住人口源自全國23個省(市)、108個縣(市),分11個不同民族,264個姓氏。大通湖區委、區管委堅持并不斷完善“開放興區、產業立區”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工業強區、規模強企、科技強業”戰略,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涌現出了一大批經濟大戶。
(二)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現狀
1、創業青年性別構成情況。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大通湖區4個鄉鎮的農村女性多在家做家務、帶小孩,或者做一些農活,年紀較輕的女性多選擇外出打工,創業一般是由男性進行。但在該區千山紅鎮、河壩鎮、北洲子鎮、金盆鎮也有個別女性創業代表。
2、創業領域選擇情況。對于創業領域的選擇,農村青年偏向于種植業、養殖業等在農業產業內部所進行的創業活動,對農業領域創業認可程度較高。
3、創業模式構成情況。農村創業青年多偏向選擇自主創業,滿足時代需求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稍顯不足。
(三)政府扶持創業情況
1、大通湖區為了加快以創業促就業,圍繞加快培育和壯大市場這根主線,著力推進公共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公共創業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健全公共創業服務保障機制,堅持“人人想創業、人人能創業、人人創成業”的工作方針,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目前,大通湖區基本建成了鎮、村(社區)各級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布局。
2、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成立了創業培訓導師團,為農村創業青年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為青年提供創業機會和舞臺。不斷完善創業市場環境和服務環境,形成具有特殊性的創業文化,但是對于培訓效果和后期的情況跟蹤有限。
3、規范信息收集和臺帳管理工作。各鎮組織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組織村級團干部,通過調查摸底,建立了全區青年技能培訓臺帳、創業人員臺帳以及小額貸款臺帳,并持續開展小額貸款工作。針對農戶青年創業難、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各鎮摸底上報的基礎上,積極與農信社、郵儲銀行等聯系,為創業青年項目發放貸款。
(四)創業資金來源情況
創業者普遍反映資金是創業與否和成功與否的第一關鍵因素。目前,大通湖區農村創業青年的創業資金來源單一,其中自己籌集資金比較普遍,一部分創業者通過銀行貸款,小部分創業者選擇其他方式籌集資金。創業資金的籌措,已成為困擾農村創業者的最大問題。創業者特別是農村青年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向銀行和信用社申請貸款非常困難,申請貸款的要求又較為嚴格,而由于農民在農村所有的房屋和土地不能自由的、市場化的流轉,所以不能作為抵押物或著抵押價值較低,實際情況是很難申請到貸款。
(五)創業技術、信息與服務獲取情況
創業者的技術、信息等服務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創業者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摸索學習、朋友介紹和家人傳授、當地政府的創業培訓和科技下鄉、新聞網絡媒體等幾個方面。目前農村青年創業技術、信息等服務的主要來源還是靠私人的關系,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相關的公共服務,還有待加強。
二、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資金難籌集。青年創業者個人積累有限,大都“白手起家”,既無抵押物,也無擔保人,銀行融資十分困難。調查顯示,全區青年創業信貸需求比高達95.8%,實際信貸受益比僅為25.8%。加上項目處于初創階段,企業規模和預期收益還難以達到風險投資機構的要求。因此,創業初始資金籌集成為青年創業的首要難題,許多有創業意愿、創業技術和創業項目的青年,因為缺少啟動資金而不得不放棄創業。
(二)創業場地門檻高。由于創業資金不足,青年創業者難以承受在工業園區單獨建廠和租賃商用寫字樓的高昂成本。近年來,大通湖區通過修建標準化廠房、盤活企業閑置車間,極大提高了投資創業承載能力。但針對一般投資者制定的租金標準和稅收下限,對青年創業者而言,仍然門檻較高。
(三)培訓針對性不強。據調查,全區青年創業者中有意向參加創業培訓的達89.5%,實際參加過創業培訓的僅占8.6%。青年創業者反映,現有的創業培訓偏重于創業理論培訓,與青年創業需求相比,培訓形式相對單一、不夠豐富,培訓內容比較傳統、不夠靈活。
(四)配套政策有待整合。現有扶持政策較為零散,沒有制定統一文件將登記注冊、規費減免、資金扶持等多方面政策進行整合。由于社會閱歷等多方面原因,一般青年創業者很難知曉和熟悉來源廣泛的創業扶持政策。同時,相關部門由于條塊分割,協作聯動不夠,不便于集中政策資源推動青年創業工作。
三、進一步促進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的對策建議
(一)設立青年創業扶持資金。建議區財政參照其他市縣區模式,每年從全區就業創業經費中切塊設立青年創業專項扶持資金,用于補貼青年創業園租金優惠差額、補助優秀創業項目、選樹表彰創業典型、購買青年創業培訓服務等方面。同時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專屬金融產品(如郵儲銀行推出的“郵青時代”),吸引域外風險投資機構來益參與青年創業項目投資。
(二)搭建青年創業實踐平臺。建議利用各級各類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原機關事業單位閑置院落等適合中小企業聚集的場所,建立青年創業園。青年創業園改變過去動輒數千平米的規格,采用可拆卸式墻體隔成600平方米左右的單體,使園區能夠真正為創業者服務。每年通過項目申報、公開競爭等形式,遴選一批優秀青年創業項目入駐園區。青年創業園實行動態管理機制,采取“前三年免租金、后兩年減半”優惠政策,完成五年扶持周期后,按照普通投資人政策退出。建議此項工作在高新區東部產業園先行試點,建立益陽市青年創業園。
(三)完善青年創業培訓機制。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和群團組織建立由成功企業家、大型企業高管、行業專家等組成的青年創業導師團。邀請創業導師一對一跟蹤指導創業青年,從項目運作、市場開發、團隊管理等多方面為青年創業提供指導和幫扶。建議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專業社會組織參與創業培訓。同時,將創業培訓與項目推薦、技術支持、人才服務、貼息貸款、融資擔保等相結合,拓展創業培訓的服務內容,增強培訓實際效果。
(四)整合青年創業扶持政策。建議根據青年創業者的特性和區內實際情況,對現有各條塊的創業扶持政策進行整合,制定《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扶持青年創業的實施意見》、《青年創業園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從商事登記、平臺搭建、信貸融資、資金扶持、規費減免、創業培訓等方面為青年創業者提供系統性政策支持和優惠,鼓勵廣大青年“大創業、創大業”。
四、結束語
大力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對地區“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通過調研發現,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農村青年創業情況有相似的地方,如農村青年創業的氛圍還不夠濃厚,農村創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整體還偏低,創業準備不夠充分,對于真實有效的創業技術和信息也很不能及時地獲取等。由于學科視角、研究方式和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只是大通湖區農村青年創業研究領域一個較為全面的概括性研究,希望通過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能夠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能夠為今后研究農村青年創業問題提供一種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具有一定參考和借鑒意義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