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我國嚴重依賴煤電、霧霾天逐年增多的形勢下,發展核電已成為必然的能源戰略。而今,核電的安全系數與技術標準已很高,但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公眾接受度較低。因此,探討核電發展中公眾接受度低的提高策略對創造技術與社會良性溝通的環境與我國核電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基于核電發展的重要意義,立足于我國核電發展公眾度低的主要障礙,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旨在助力我國核電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核電發展 公眾接受度 障礙 對策
福島事故后,核電發展需要考慮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從技術層面提高核電的安全性、二是提高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目前,相較于前者,后者已成為核電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探討如何提高核電的公眾接受度,對創造技術與社會的良性溝通環境,促進我國的核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核電發展公眾接受度不高的主要障礙
(一)對核電大規模發展的必要性缺乏戰略共識
政府高層對發展核電必要性的認識不統一。由于對核電的戰略地位缺乏充分的認識,對核電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治理霧霆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導致決策缺乏堅定性,一旦外部環境出現變化,決策就容易出現搖擺。福島核事故后,我國停止了所有核電項目的審批,作出“十二五”期間原則上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建設的決策。內陸核電發展的不確定,給內陸核電的廠址保護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也使當地百姓及政府對是否還要支持核電發展產生了懷疑。部分專家甚至能源界的專家也對核電的作用缺乏共識。然而我國的情況與日本、德國有很大的不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能源需求特別是清潔能源的需求仍將大幅增加,近中期單純依靠可再生能源難以滿足。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發展核電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一種戰略選擇。
(二)對核電安全的科學認知嚴重不足
大部分公眾對核電的恐懼源于不科學的認知。宣傳不足、輿論誤導等原因,使得人們在選址標準、輻射影響、事故后應急保障等方面存在誤(盲)區。部分人缺乏選址建設標準了解,誤以為地震、洪水均能誘發核災難;部分人不理解操作流程改進中小事件通報的積極作用,零級事件發布反而會引發群眾恐慌:部分人不了解天然輻射的普遍存在,大多“談核色變”;部分人對于極端情況下的核電安全措施一無所知,非必要性憂慮很多。此外,國土部、水利部等行業管理部門也缺乏核電安全知識了解。如福島核事故后報道媒體把氫氣爆炸同核爆炸混為一談。個別行業專家理性、科學安全觀不足,引發行業內外紛爭,干擾核電發展發展,也加劇公眾擔心。
(三)宣傳溝通工作亟待加強
核電在我國發展規模小,科普工作主要集中在核電站所在省份,并未在全國展開。科普工作仍以座談會、展會、發放宣傳冊等傳統宣傳為主,影響小,宣傳效果有限。宣傳中專業表述通俗性差,群眾難理解。加之未充分重視網絡媒體等新興宣傳溝通方式,使得不科學與非必要性疑慮集中在新媒體中,企業及政府在核電宣傳上的人力、物力投入嚴重不足,未及時、充分回應網民擔憂,致使網絡中困惑持續醞釀、發展,并升級為群體性反對事件。
(四)利益保障機制不健全
一是權益保障覆蓋范圍有限。核電項目波及人群廣、影響大,系統安排缺乏易造成非受益群眾的“相對剝奪感”。二是權益保障機制缺乏可持續性。核電站從項目選址到投產會超過10年時間,如權益保障僅限于土地征用和拆遷補償,短期內群眾可通過一次性拆遷補償費用和征地款解決生活問題,但后續生活缺乏持續性保障,群眾態度易反復。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他們可能會轉變態度反對核電,進一步提出更高的保障要求。
二、提高我國核電發展公眾接受度的對策
(一)堅定核電發展決心
核行業亟須統一認識,充分樹立核電自信。統一共識,避免由于技術路線等爭論,造成公眾及政府對核電的不解及懷疑。行業界常常分不清爭論的邊界及傳播的范圍。分享應對鄰避運動的經驗,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等機構建立統一的輿情監測平臺,努力配合國家盡快啟動核電國家公關,去“核電妖魔化”:制定企業分群體應對的實施方案。部分企業亟須扭轉圍繞“提升企業形象”為中心的傳統公關工作方式。行業亟須構建一個組織體系,培養一批人才,構建一個輿情應對機制,盡快適應網絡等新興媒體更新快、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特點。
(二)加強核電安全的科學認知普及與教育
首先,優化核電科普宣傳方式。以“糾正認知誤區、凝聚社會共識、整合內部力量、完善公關體系”為目標,從認知做起,打消公眾對核電的疑慮,打好后續項目推行的社會認知基礎。其次,吸納各層次人群加入宣傳體系,凝聚社會共識。三是核電業統一認識,整合內部宣傳力量。核電業應開展行業性反思,構建共同組織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及溝通分享機制,以應對網絡等新興媒體挑戰。四是差異化對待不同群體,形成不同公關方案,對不同特征的社會群體進行針對性引導。
(三)建立健全核電發展溝通與協調機制
一是重視公眾在核電發展決策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行業管理決策部門應珍惜并重視公眾對核電的信任,重視公眾在核電發展決策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決策過程中,允許、鼓勵公眾參與核電計劃研討,通過多種活動制造參與機會。二是發揮非政府組織應有的作用。非政府組織長期致力于環境保護,在環保方面的經驗相對豐富,特別善于引導公眾參與。三是提高透明度,滿足跨區域交流需求。由環保部、水利部等部門及受影響區域的民意代表組成跨流域、跨省市、跨部門的互信平臺,注重中間組織公眾影響力與感召力的發揮,以增強公眾信任。
(四)健全利益保障機制
當前,基于項目涉及拆遷范圍失地公眾的經濟保障模式不能滿足受影響公眾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利益保障制度,從公眾切身利益出發,從公眾受核電站的心理影響與風險保障需求出發,明確提供利益保障的依據。出于利益訴求多樣性考慮,應在經濟補償外研究流域熱污染、居民電價等問題。建立長效健康檔案,消除公眾非必要性心理恐慌情緒,加強必要的福利補償。此外,還要繼續優化利益保障形式,以促進利益保障機制的人文關懷與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