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霖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似乎早有預料。從2013年起,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領域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金融業隨之風生水起,其中以各大互聯網巨頭推出的各類理財業務尤其受人矚目。本章節提出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應該做出的應對策略。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本文認為:第一,轉型是必經之路,銀行如果依然保持固有的經營模式,則很難在互聯網金融的連番打壓下繼續存活;第二,二者合作共贏是必然之選,從以往不少例子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是否還能保持如此蓬勃的發展,銀行能否走出如今的困境,合作共贏必然是對二者最佳的選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銀行業 轉型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已經開始滲透到了各行各業,許多傳統的金融行業也在互聯網技術的推進中獲得了新發展。如今,隨著金融學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多隨之而起的新興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其中以各大互聯網巨頭相繼推出的金融理財服務最為引人矚目。而此類以第三方交易平臺為代表的網絡交易技術也在逐漸的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然而,互聯網金融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負面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貨幣的存在形式發生了改變,也影響了傳統的金本位制的貨幣制度,對傳統的銀行業也產生了沖擊。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額寶,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使得傳統的銀行業感到了隱隱的危機感?;ヂ摼W金融的從無到有,從不為大眾所知到如今的迅速發展,這一歷程顯示了互聯網給予世界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科學技術層面的飛躍,更是體現在互聯網精神的延續。
一、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影響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定性分析
互聯網金融相較于傳統的銀行業的優勢是在客戶基礎方面,即使傳統的銀行業依舊有著自己的客戶基礎,但是由于線上購物的普遍性不斷提高,互聯網金融能輕易地接人大量消費忠誠度較高的互聯網用戶;但反觀傳統銀行業,即便線上服務已經在不斷加強,但是相較于互聯網金融,還是缺乏線上用戶的接入。在成本效率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營運成本較低,渠道維護效率高;而銀行由于制度的原因,經營規模也較大使得成本較高,結構也較為復雜。在創新以及靈活度方面,互聯網金融能夠快速適應轉型和競爭的加?。欢y行則創新動力不足且由于規模太大也很難推進結構性地轉型。在便捷性方面,互聯網金融屬于直接交易平臺,信息處理也是來自電商平臺的實時數據,數據處理效率高且成本低;而銀行則是間接交易,信息處理缺乏日度實時數據儲存,處理成本和難度都較高。
(二)互聯網金融對銀行影響的描述分析
(1)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不斷弱化。不少人都覺得,銀行業務繁瑣,營業時間又受限制,又加上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很少去銀行辦業務了。隨著移動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性的不斷提高以及其便利性遠遠大于銀行的特點,銀行在多數人心中已經不斷弱化,無論是消費支出還是日常轉賬,又或是投資理財,這些都可以在互聯網金融的交易平臺中進行,免去了銀行繁瑣的操作過程。第三方支付平臺、P2P借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的產物通過這種不用再借助銀行這個金融中介的流轉平臺,已經基本能夠滿足平民階層的金融理財需要。銀行這個金融中介的作用已經開始不斷被弱化。
(2)余額寶等新興理財產品,給銀行傳統的理財方式帶來了考驗。我國國民規模龐大,眾多網友尤其是一大批八零后、九零后,消費習慣更加趨于網絡化。正因為此,許多金融機構都紛紛推出多種新型的理財產品。最為典型的就是天弘基金公司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推出的“余額寶”,余額寶一經推出,馬上受到眾多金融機構的強烈關注。其相當于銀行活期存款的靈活性,較高的收益也馬上受到廣大群眾的熱捧。在余額寶發展的頂峰時期,其資產規模甚至達到了九千億。很多人一發工資,馬上通過支付寶平臺把錢轉入余額寶中賺取收益,余額寶的收益也曾經一度超過銀行大部分的理財產品。更因為其門檻低,收益高的特點,給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銷售帶來了威脅。
近年來,銀行內部的存貸比以及不良貸款率對于其利潤的影響較大,而余額寶作為互聯網金融最成功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模。而銀行的盈利利潤已經大不如前了,很多人都把原因歸結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是余額寶日漸增長的資產規模對銀行利潤的影響雖然不小,但是銀行不應該一味地把問題推在互聯網金融上,而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例如放貸權限放大,造成不良貸款率和存貸比的增加。因此,為了解決銀行逐漸衰弱的狀況,銀行要做的是在原有的經營模式上進行轉型,加大管理監管力度,才能在真正地迎接諸如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種種挑戰。
二、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的銀行應對策略
雖然傳統銀行的利益以及經營都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受到了沖擊,但是互聯網金融畢竟還沒有取代銀行,它也只是金融發展史上的一個過渡時期。如果銀行抓住這次機會,積極應對危機和挑戰,在未來,憑借其長期積累的資產以及信用體系,未來必然還是在金融行業中屹立不倒的。而在當前形勢下,面對這互聯網金融的挑戰,銀行首先要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不斷創新和優化,以求盡快中危機中解脫出來。
(一)認清轉型是必經之路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電商的發展。網上購物的熱潮讓人們習慣了第三方支付軟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自己的消費習慣。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區別就在于,互聯網金融可以輕易地參與到消費者的交易核心,而銀行與消費者的接觸就僅僅在消費者付款的時候,而從目前看來,這種僅有的接觸也在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使的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逐漸弱化。在過去“等著客戶上門”一直是傳統銀行固有的營銷模式,在過去銀行獨霸的金融市場上,銀行是最不愁沒客戶的,在其他金融機構為了尋找客源焦頭爛額的時候,銀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還是照樣賺的盆滿盆滿的,銀行也成為人才市場上個個爭破頭也要進入的行業。但這種現象也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正在慢慢消失,銀行業績下滑,大量裁員等消息充斥了各大新聞版塊。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服務轉型,營銷轉型已經是銀行必不可走的一條路。
目前,已經有不少銀行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將服務轉型、營銷轉型作為戰略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柜員的減少,服務經理的增多也證實了這一點,銀行開始從各種渠道了解客戶的習慣從而不斷升級營銷策略。
因此,改變原來的經營模式是銀行的必經之路,拓展現有的服務渠道,線上線下營銷渠道相結合。在保持自有特色的同時,通過互聯網對金融服務進行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服務平臺。
(二)二者合作共贏是必然之選
就目前看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銀行似乎是競爭的關系。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給銀行帶來了威脅,帶來了挑戰。然而,若是銀行一直視互聯網金融為洪水猛獸般的競爭對手,則銀行就永遠無法使自己在時代中進步。面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銀行最應該做的就是與競爭對手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各自利用各自的優勢,在競爭發展中取得共贏。
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共贏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花旗銀行與Facebook的合作?;ㄆ煦y行通過與Facebook的合作,以突破以往的創新方法,讓客戶同時在花旗以及Facebook上都能享受到信用積分的福利。這個合作不僅讓花旗銀行能迅速通過社交網絡獲取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意向,也讓其有了針對性的營銷方式,提高了營銷效率。
就目前看來,很多商業銀行也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紛紛向互聯網巨頭提出合作。像廣發銀行信用卡、招商銀行信用卡等都會在美團、淘寶等網站上為用戶提供一定的優惠。擁有信用卡的用戶會因為比較大的優惠選擇在這些平臺上消費,而原有的平臺用戶也會被優惠吸引而去辦理信用卡等。銀行也能通過互聯網購物平臺了解用戶的消費習慣進而指定一定的營銷策略。因此,互聯網與傳統銀行二者相互合作,并且共同獲益則是二者持續發展的必然之選。
三、總結
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為傳統的金融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它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費觀念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世界經濟的進程與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只能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來應對這種危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并不會因此而停止不前。而對于銀行來說,轉型是必然的,加強與互聯網金融的合作也是必須的。
銀行在過去的時間里一直都是金融行業的巨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既保持自身在行業中的不倒地位,又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進步則是銀行未來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