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萍
[摘要]信息化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使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學的工作方式,在汽車文化的教學中采用信息化,應用探究發現法,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掌握知識。這是目前中職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信息化 教學 汽車文化探索發現
從事汽車文化課教學幾學期,一直都是習慣教師自己做好計劃,做好課件,找到相應的影像資料,上課的時候按部就班的給學生講,然后提點問題,解答學生的疑問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覺得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時代,學生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忽視,被壓抑,以至于現在的學生已經不知道問問題,沒有興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了。為了改變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心里老想著手機游戲的局面,也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配合學校信息化教學工作的開展,我在汽車文化的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果斷采用信息化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已經初見成效。下面就以汽車造型的發展這個項目為例,談談信息化教學在汽車文化教學中的實踐。
一、教學準備
教師在課前一周,通過UMU互動軟件發布學習任務及資源包,資源包中包括汽車的發展史視頻資料,學習任務是汽車造型的發展,提醒學生完成課前預習,收集學生討論的問題,以備課堂上解答。學生的任務是查看學習任務及資源包了解學習任務,利用資源包及網絡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提出疑問或解答疑問并發起討論。通過這一環節,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實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學生課余時間看似仍然在玩手機,實際是在查資料,課余時間被應用起來了。
二、設置情景,熟悉任務
開始上課前,教師在本項目主要設置了兩個大的情景:①影響汽車外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②汽車外形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
學生了解任務情景后,分成幾個小組,通過自己已經收集的資料,自己動手做PPT或者手抄報,完成情景任務。
三、發現問題
學生完成手抄報或者PPT后,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幾個小組的同學回答,了解同學們完成的情況,同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情景一,同學們給出了影響汽車外形的三個主要因素:機械工程學、人機工程學、空氣動力學。
對于情景二,同學們給出了汽車外形演變的七個階段:馬車型汽車、箱型汽車、流線型汽車、船型汽車、魚型汽車、楔形汽車、概念車。
從同學們回答問題的內容來看,多數是以條款的形式來回答,問題的實質并沒有完全解決。
四、收集資料,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同學們回答問題的情況,作出針對性的處理。對于情景一的回答,教師給出三個引導性的問題,①機械工程學的要素是什么?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回答機械工程學的要素是保障汽車的動力性和操控性,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的內部結構設計;考慮發動機、變速器、車輪等的安裝;確定大致的車身骨架等。②人機工程學的要素是什么?同學們通過收集資料給出的回答是人機工程學的要素是必須保證汽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確保駕乘空間、駕駛方便、擴大駕駛員視野、方便上下車等。③空氣動力學的要素是什么?同學們通過收集資料給出的回答是空氣動力學的要素機是減少空氣阻力。
最后教師作出總結:機械工程學和人機工程學決定了汽車的基本骨架,是來自內部對車身設計的制約;空氣動力學是來自外部的制約條件,當汽車的速度越來越高后顯得尤為重要,另外除去這三個要素之外,還要考慮其它要素,比如商品要素、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等。
對于情景二,教師給出的問題可以是馬車型汽車的缺點是什么?箱型汽車的特點是什么?流線型和魚型汽車的區別?甲殼蟲汽車在汽車發展史中的作用?楔形汽車的特點是什么?給出各型車的代表等問題。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一一給出回答,教師再作出總結,適度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五、反饋與評價
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同學們基本上了解了影響汽車外形的因素及汽車外形演變的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做的PPT,手抄報,課堂回答問題,小組合作情況給出評價,完成項目的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學生采用信息化手段,通過互聯網收集資料,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潛力,學生們能對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應用工具來解決問題,我感到學生遠比我們想象的能干和聰明,并不是事事需要老師親力親為;其次增進了學習的動機,通過自己動手就能解決問題,完全擺脫了被動學習的局面,學生更愿意主動學習和探索答案;同時也培養了技巧,通過教師適度的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將顯得日趨成熟,答案也日趨完美,PPT或者手抄報也日漸精美;當然也有助于記憶,學生借助現代化教育媒體,自己一點一滴的完成任務,想不記住都難。當然,初次嘗試信息化教學,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