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芳
【摘要】進入八十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大學生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功利心理日益蔓延,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從媒體和網絡上的言論中可以判斷,社會上對大學生的功利心理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態度的。筆者從學校層面展開論述并嘗試分析“90后”大學生的功利心理特點,為研究其功利心理發端提供淺見。受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90后”大學生功利心理呈現新變化,筆者總結有以下三點:學業目標生存化,交往過程物質化,活動目的務實化。
【關鍵詞】90后 思想 功利心理
一、“90后”大學生功利心理的新特點
(一)學業目標生存化
“9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刻起,近接觸到眼花繚亂的各種廣告,尤其是中國某通訊公司的條幅,鋪天蓋地,充斥著濃厚的商業氣息。進入正常的學業學習階段,學生慢慢發現學業成了“副業”,引起直觀感覺的物質、顏值、金錢等成為大家樂道的對象。“90后”大學生除少部分學生外,學業以及格為“最高”標準,學業上不再追求精神和學習能力方面的超越愉悅,學業淪落為交換畢業證的工具,而畢業證是社會生存的工具,其所代表能力的效能可想而知。
誠然,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痛苦,這是社會現狀對大學生功利心理的直接影響。但是,作為教育的園地,校園教育在大學生的學業教育特別是思想教育上有待加強,而不是任學生過于自由的按照此種狀態發展下去。
(二)交往過程物質化
“90后”大學生的交往過多依賴物質或者金錢。大學生進入校園,對交往對象的考察一是衣著服飾,二是配備的各種裝備,如手機、電腦等高科技電子產品,衣著考究和裝備齊全的大學生之間更容易相互溝通并成為朋友,而這方面稍差的大學生往往會因攀比不上而產生自卑心理,與前者甚至其間的交流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隔閡。以此看來,本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交流因外在物質的差異出現障礙。再比如,現時的校園內,生日聚會成了大家交往和互相了解的重要渠道,邀請同學的規模或者送出的禮物,顯示出一些學生特殊的優越感,他們更能和其他同學成為朋友。而后果是,物質方面的優劣帶來的優越感和自卑感促使“90后”大學生產生功利化心理。如果自卑感能使大學生產生奮力學習的動力,那是我們教育者樂意看到的事情,但是如果自卑感使一個學生只切實感受到物質或者金錢帶來的直觀的“好處”,則學生會更加崇尚物質和金錢,而不是意識到如何通過學業方面的努力使自己擺脫困境,這樣的大學生往往功利心理更強,從而帶來交往的障礙,而對于這種障礙,大學生一般意識不到。交往的功利化表現為交往的目的性強,過程簡單或者粗暴,這種交往弱化情感交流,帶來的結果是淺、短,真正溝通能力提高有限。
(三)活動目的務實化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已不是只獲取專業知識的地方,更是提高綜合能力的地方。記得哈佛大學的一位校長說過,如果學生在哈佛大學學到專業知識,那將是哈佛大學最大的失敗。中國的教育者雖未必同意此觀點,但是此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改革思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此觀點相似。所以大學生進入校園就不能只學知識,而要參加各種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全面增強綜合素質。調查發現,“90后”大學生參加各種學生活動,帶有很強的實際訴求,如果一個活動沒有實際利益或者好處,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很弱。利益或者好處可以是學分、加分、獎助學金依據,也可以是當選班級或者學校某協會、組織學生干部的資本。大學組織各種活動的目的本來是要使同學們提高能力和活躍校園氣氛,但是具體到現代大學生身上活動的本質不同程度地變質。根據筆者的工作經歷,一些進取心較強和實際訴求比較多的學生,喜歡在老師的身邊轉,交流的過程中映現出或強或隱晦的目的。
二、針對“90后”大學生功利心理新特點的對策
自邊沁功利主義思想誕生以來,我國的功利主義研究明顯滯后,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政府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意義上從社會層面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但是,由于實際操作方面的缺失,我國大學在價值觀的教育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筆者結合自身研究和工作經驗,在大學層面提出以下對策,希望對轉變當代大學生的功利心理有所幫助,進而對當代中國思想教育工作產生建設性意見。
(一)進行價值觀的調查與分析
由于大學錄取學生層次的不同。大學有必要對每一屆進入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一次價值觀的調查,并針對調查結果,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學校每年都要集中校內外專家和教授根據本批次學生層次和實際狀況制定合理的調查內容和項目。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利用微信、QQ等交際軟件進行調查選樣,取得第一手資料:對調查結果進行認真分析,為下一步思想、價值觀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應積極性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本校本批次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課程計劃:立足中觀和微觀,針對本校價值觀教育的誤區和缺失,進行原因分析,歸納出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功利性原因,并在國家教育機關的宏觀指導下,幫助“90后”走出價值觀誤區,找到有價值的人生方向。
(三)把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教育寫進大學發展規劃中
隨著資產階級思想的滲透,“90后”大學生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西化,要搞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扭轉大學生功利心理,就要搞長期思想教育: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常抓不懈,并貫穿大學生教育的始終,立足社會主義大學本質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摒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中的糟粕,從思想上善化大學生過度的功利心理:大學要把大學生思想價值觀教育規劃寫進學校的發展規劃中,以實現立足長期思想教育,夯實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樣我們的大學生走出校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人。
(四)重視并創新學生工作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90后”大學生思想轉變非常迅速,大學生學生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轉變思想觀念,改進并創新工作方法,創造條件讓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的主體作用,讓大學生在學生活動、個體交往、社會實踐中進行價值觀認知、道德識別,塑造科學、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在做學生工作過程中,形式上要靈活多變,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教育,不知不覺中獲得感知和正確判斷,這樣學生才能樂于接受,但是,也要提綱挈領,有理論上的高度和深度,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認知和判斷,達到教育的目的;針對“90后”大學生,學生工作著要注意他們的心理訴求,當代大學生普遍都是獨生子女,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他們在交往過程中希望得到重視,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進行區別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到關懷,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取得思想教育的效果;“90后”大學生注重主體平等,學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就要時刻注意,要意識到主體不平等會產生相反的教育效果,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這樣才能變學生的消極接受為積極接受,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我們的價值觀教育才能直達學生心底:運用當今社會的高科技和發達網絡,進行多形式、多渠道展開學生工作,和學生成為朋友,變嚴肅教育為朋友交流,變刻板形象為現實主體,成為學生身邊的朋友,幫助“90后”大學生改善價值觀中的功利性心理,幫助他們建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