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劉志杰
摘要:本文從“三農”問題入手,揭示了農民收入不高、農村發展滯后這一現實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文中從城區發展空間、經營利潤增長等方面分析了郵儲銀行開拓新興農村金融市場的必要性。在國家大力推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郵儲銀行在履行支農社會責任的同時,需要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建立本行內的農村金融征信系統,“項目制管理”模式等,以提高郵儲銀行農村市場的占有率。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市場氛圍,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關鍵詞:郵儲銀行;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征信系統
國務院在2016年10月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中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以產城融合為依托,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新產品和業務,規劃中提出要“創新金融支農政策”。郵儲銀行有4萬多個網點,是網點數最多的商業銀行之一。從資產比較的角度來看,郵儲銀行在農村市場中所占份額為12.4%。在國家大力推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郵儲銀行要承擔社會責任,更要把握契機,在新興農村金融市場中站穩腳跟。研究郵儲銀行在新興農村金融市場中的發展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分析
1.1 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93億人,城鎮化率57.35%。2014年,政府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規劃中明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定位城鎮與城市的分工與協作關系,其中,規劃還提出了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的理念,并將其列入國家戰略高度。我國自2010年以來城鎮化的進程在不斷推進。
1.2 農民收入結構發生轉變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城鎮化率接近60%,然而,農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并不高。2016年我國農業增加值63671億元,占GDP比重僅為8.6%。我國農業收入普遍較低,進入21世紀以來,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村人口比重在下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從事其他行業。部分農民進城經商,從事工業、建筑行業、服務業等領域;一部分農民開辦家庭農場、中小型企業、建筑行業等,農民的收入也呈現出多元化形態,從結構簡單的農業收入轉變為工資、紅利、投資、利潤等多種收入形式。
從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情況來看,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比2010年增長了3973元,增幅67.12%;2014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027億元,比2010年提高了15152億元,增幅72.58%。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村的消費能力在不斷提升。農村市場及鄉鎮市場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而這些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撐和金融的扶持。這也是各家商業銀行把重心往農村市場轉移的重要原因。
1.3 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國農村地區銀行開立的個人賬戶數有27.5億,銀行卡辦理17.4億張,人均持卡數為1.95張。我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為11.26萬,助農取款點數量為92萬個,覆蓋了50萬個行政村,農村地區覆蓋率高于85%,助農取款業務總金額達到494億元,同比增長了73.9個百分點。截至2014年年末,我國財政類涉農補貼(非現金發放部分)達到3272億元,通過銀行卡等相關渠道發放到農民賬戶中。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建立了農戶信用檔案1.6億個,其中信用農戶有1億個獲得評定,獲得貸款2.2萬億元。目前來看,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仍然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多數農戶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工作仍需加快步伐。
2.郵儲銀行開拓新興農村金融市場的必要性
作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郵儲銀行,以服務“三農”的原則,跟隨國家戰略步伐,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如何實現農村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郵儲銀行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大型零售銀行,營業網點近4萬個,覆蓋接近98.9%的縣域地區,70%的個人客戶是縣域客戶。到2016年年末,涉農貸款的余額達9174億元(占貸款總規模的30.5%),同期增長22.7%。2016年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并下設扶貧業務部建立完善服務“三農”的機制和框架,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開創新產品新業務,如研發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與農業部合作,成立現代農業示范區支行;發布“掌柜貸”等電商金融產品;創新“龍頭企業+”信貸服務新模式。
2.1 商業銀行城區發展空間有限
來自中國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有4261家,包括1373家農村信用社,1311家村鎮銀行,859家農村商業銀行,133家城市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5家民營銀行。另外,外資銀行也在不斷進入中國市場,中外資銀行間在城市競爭激烈,城市的金融資源趨于飽和,各商業銀行急需外拓增長空間更大的金融市場。
2.2 銀行經營利潤增長的壓力
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程度加劇,市場化利率機制的推行,傳統的利差利潤、資產類業務、中間業務的發展進入瓶頸區,各大商業銀行在不斷進行的經營轉型中,也都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近些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村市場發展速度很快,吸引著各大銀行進入這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中。
開拓新市場已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的共識。在這個背景之下,郵儲銀行借勢開拓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正當時。
3.郵儲銀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的對策建議
郵儲銀行的各項金融業務還沒有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其功能的發揮尚不全面。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本文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解決目前農村金融存在的現實問題。
3.1 “頂層設計”新產品和農村金融征信系統
金融業務的快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好的產品和服務,而好產品的產生就需要總行部門突出的“頂層設計”。總行部門在充分了解市場和客戶群體的基礎之上,做出有特色的金融產品創新,制定目標規劃和標準工作,同時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宏觀指導。
在“三農”金融類產品設計時,注重對客戶分層分類,不同的客戶群體適用于不同的產品。目前,郵儲的“三農”個人產品有很多,針對普通農戶的有傳統農戶小額貸款、農機貸款、傳統商戶小額貸款;針對合作農業的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家庭農場貸款等;針對農村的有土地經營承包權貸款等。“三農”類產品數量有10種左右,然而,郵儲的小額貸款利率偏高,制約了“三農”貸款業務的發展。解決的路徑,總行統籌規劃,或者與政府部門合作,分擔成本。從風險的角度來考量,農村金融業務的不良率普遍偏高,各銀行在從事農村金融業務時普遍保守。總行業務部門“頂層設計”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加強農戶的信用評級管理,以降低風險。
3.2 “項目制管理”模式帶動業務均衡發展
項目管理是將相關的知識、技術、工具、技能等應用于項目任務,使活動按照要求,在預算內按時完成。項目管理會經歷五個重要階段,啟動、計劃、執行、監控、收尾等。這其中要解決確立項目、制定計劃、資源分配(政策、審批、技術、人員、物資)、團隊協作與執行、監控項目進展、總結經驗教訓等問題。經過長期調研,發現部分支行存在一些問題,各業務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各掃門前雪”只顧發展自身業務,不注重交叉營銷,可能會出現客戶被行內員工重復開發,效率低下等情況。
“項目制管理”可以實現不同業務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作,提高支行整體績效水平,提高全員綜合營銷水平,加強和鞏固了員工業務知識和技能;大大地提升了行業內知名度,提升了與客戶的黏度,減少客戶流失,營銷了優質新客戶。
3.3 營銷方式靈活多樣
支行的營銷方式要靈活多樣,但需要因地制宜。“走出去”“請進來”、組合營銷、體驗營銷等多種營銷模式,需根據當地支行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下面介紹一個“走出去”模式的典型案例。經過調研,部分支行試點對社保卡進行綜合金融服務營銷。安排銀行人員下鄉發放社保卡,加辦電子銀行、手機銀行,加大宣傳力度,提升銀行知名度。通過收入端的資金引入,以及支出端的消費與代發來提高農村資金的流動性,最終實現“玩活兩卡”的目標,培養農村客戶群體的用卡習慣,業務量及消費量穩步增長,提升銀行的整體績效水平。這些舉措能夠有效提高郵儲銀行農村市場的占有率,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市場氛圍,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趙冬青,李子奈.農村金融的根本問題與現實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03):3-8.
[2]趙天朗.關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若干問題的深層思考[J].華北金融,2010(01):27-29.
[3]趙雪梅.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與績效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016(01):83-88.
作者簡介:
孫倩(1986- ),女,漢族,河北新樂人,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研究、產業經濟;
劉志杰(1985- ),男,漢族,河北藁城人,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