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濤 崔春玲 劉淑華 李蕊 商建宇 張子元
【摘要】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在城鎮化過程中,已有占全省人口近四分之一的農民涌入城鎮,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個比例還會不斷增加,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權益保障理應得到重視,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更高的標準,本文從轉移農村勞動力生存權、發展權、政治權三個方面構建權利體系,不斷增強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加強各項政策法規的頂層設計,狠抓各項政策法規的細化落實,使轉移農村勞利留在城市、愛上城市、融入城市、歸屬城市,成為城市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管理者。
【關鍵詞】轉移農村勞動力 生存權 發展權 政治權
河北是農業大省,隨著生產力進步,在城鎮化過程中,每年約有60萬農民從土地中得到解放,轉化為二三產業勞動者。目前,我省轉移農村勞動力已達到1750多萬人,他們對于城鄉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其基本權益保障和社會權利延伸關系到人民幸福和社會穩定,必須受到高度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轉移勞動力作為人民群眾的一部分和城市建設的生力軍,除了到城鎮中有工作能落腳以外,還應該從生存權、發展權和政治權等方面獲得更高層次的保障。
1、在更高層次上保障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生存權,增強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獲得感
現代社會,生存權不能狹義的理解為“活著”,不是僅僅實現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和有收入。按照《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1條第1款規定:“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并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由此,產生了生存權指相當的生活水平權的界定,而且,這種生活水平是與時俱進,并隨著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而發展的。隨著三農問題成為社會熱點,農民工工資問題、勞動條件問題一直為社會所關注,僅2016年,河北省相關部門即辦理工資類違法案件8778件,累計為17.6萬勞動者追發工資待遇18.6億元。而農民工住的如何,他們吃什么?還有很多社會熱點追蹤不到的角落。2017年以來,搜狐網、今日頭條陸續發布“實拍工地女民工:男女同睡大通鋪,難以言說的尷尬”、“實拍:不到10平米的住處,擠下了4個農民工!”等文章,揭示了轉移農村勞動力生活狀況還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應該從源頭著手,把與戶口捆綁多年的各種社會利益剝離出來,努力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與本地居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權,讓轉移農村勞動力獲得相當水準的生活水平。
2、在更高層次構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發展權,增強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幸福感
于個人而言,發展權是指在滿足溫飽之后,為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公民享有更加充分的就業、更加穩定的保障,是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內容,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的權利。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已占據我省轉移農村勞動力群體的6成,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力成員。新生代的轉移農村勞動力在適應能力、受教育程度、權利意識等方面優于傳統外來務工人員,除物質資料需求外,表現出更高的精神訴求和發展期許。他們的訴求和期許代表了整個轉移農村勞動力的群體意識,也代表了農村轉移勞動力渴望發展、追求進步的趨勢。實現個人發展,需要諸多方面因素的結合。但筆者認為教育是根本因素,應從基礎教育,即義務教育抓起,改變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局面,逐步減小城鄉之間、本地居民和遷入轉移農村勞動力子女之間的基礎教育水平差距,進一步解決諸如轉移農村勞動力子女順利就近入學等現實問題,使農村轉移勞動力及其后代能夠獲得更多的城市認同和發展空間,實現深度融合。同時,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職業進修、職業選擇和成長遠景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服務,輔之以法律常識和勞動維權專項培訓,在其遇到侵犯勞動權利問題時,知道權益正在遭受侵害,了解維權途徑,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當然,除教育因素外,均等的公共服務、薪酬和勞動保障以及城市居民、行政管理人員等主體觀念的轉變等等也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發展權利的重要內容。
3、在更高層次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政治權,增強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歸屬感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發展權利宣言》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由此可知,政治權利屬于廣義的發展權,但基于政治權利對于整個轉移農村勞動力權利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和政治權利在各項權利中的上位性,此處特將政治權利單獨加以論述。作為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公民,民主意識和公民性品格的塑造是充分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政治權利的前提和基礎。應以公共責任和參與意識為內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將公民意識教育引入面向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各級各類型教育,提高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政治素質,激發和調動其合理反應群體訴求,積極參與本領域社會管理的主人翁意識,把轉移農村勞動力培養成為城市的主人。同時,應完善包容開放的表達機制,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交往平臺和發聲渠道,傾聽他們的呼聲和建議,逐步實現農村轉移勞動力這一群體觀念和角色從建設者到管理者,從外人到主人的轉變。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對黨領導下人民群眾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創造的凝練,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應有的精神狀態。目前,我省轉移農村勞動力約占全省人口的四分之一,其政治權利的充分實現和有效行使對于推進河北省各項事業的進步及發展,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具有重要意義。
轉移農村勞動力權益保障問題由來已久,也并非朝夕可成,應加強各項政策法規的頂層設計,狠抓各項政策法規的細化落實,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更高層次的保障,讓河北的城市更加包容、更加民主、更具活力。使我省的轉移農村勞利留在城市、愛上城市、融入城市、歸屬城市,成為城市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