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瓊
【摘要】本文通過對曾留守大學生網絡行為研究現狀的梳理,找到目前研究中的缺失方面,以此進行研究。這有利于為高校對這支特殊隊伍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提供真實的數據支持,并以此豐富國家對于這個特殊群體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管理水平,進而促進高校的和諧美展和學生健康成才。
【關鍵詞】曾留守大學生 留守經歷 網絡行為
目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尤其是90年代至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一一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指的是“未滿16周歲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時間超過半年的)而被留在家中的兒童。2016年11月民政部通過精準摸排發現,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
1.曾留守大學生研究現狀
曾留守大學生是指在青少年時期有過留守經歷的在校大學生,部分研究也稱之為“留守大學生”、“留守經歷大學生”、“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曾為留守兒童的大學生”等。
對于曾留守大學生的研究,在中國知網中檢索關鍵詞“留守經歷大學生”,有181條檢索記錄:檢索關鍵詞“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有125條記錄:檢索關鍵詞“留守大學生”,有71條記錄:檢索關鍵詞“曾留守大學生”只出現了11篇條記錄。目前的主流是研究處于青少年時期的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情況。對于90年代初這批留守兒童絕大部分己經進人大學,且仍在大學學習,但是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國內對于曾留守大學生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心理學方面:研究曾留守大學生的人格特質、人格發展、心理健康狀況、自我和諧狀況、主觀幸福感等方面,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曾留守大學生在以上各個方面的發展較普通大學生更為不良:社會學方面:研究曾留守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社會適應、人際交往、自我妨礙、價值觀、擇業效能等方面,多數研究認為曾留守大學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現部弱于普通大學生,也有少數的研究者發觀,曾留守大學生雖然在心理方面發展沒有普通大學生良好,但是在社會適應、價值觀等方面,大部分曾留守大學生的表現優于普通大學生;人口統計學方面:部分研究者用人口統計學分析方法研究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和社會化方面的問題,且這方面研究也相對較少:目前還極少有研究從傳播學角度關注到大學生,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視角。
2.大學生網絡行為研究現狀
對于網絡行為的研究在我國1999年就有了,而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研究是從2000年開始的。在中國知網上查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行為”共有3290條記錄:由此可見,經過16年的研究,對大學生網絡行為及其影響的研究已經較為全面。如研究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特點、網絡行為心理、網絡行為方式、網絡行為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網絡行為失范、網絡行為問題等,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美現,目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大多數大學生利用網絡的目的是用于娛樂(何向陽,2010),其余學生用于學習或者玩游戲。當然其中也不乏出現了網絡依賴、網絡沉迷、制造網絡病毒等負面影響。黎慈(2013)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行為的自我控制水平、網絡道德觀念、對網絡行為規制的認識等方面的調查數據表明,部分大學生存在網絡行為失范的情形,極容易損害國家、社會、他人的合法權益。陳勇軍,高潤,周凱,彭奇奇(2014)通過對藝術類學生網絡形式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強,對網絡信息真假的辨別能力比較差,沉迷于網絡交流與娛樂,網絡購物具有盲目性和沖動型。可是這些研究通常都是采用單一的調查形式展開,其研究結果也僅僅是單純的理論的層現,沒有提出可以操作或者可執行的方法。國外對于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研究相對較多,因國外科學相對比較發達,因此國外大學生上網的人數比我國多,他們使用網絡時出現的問題沒有我國的學生多。國外學生使用網絡主要用于學習和交流,因此他們出現網絡成癮、網絡沉迷等問題相對較少。他們在大學生網絡學習、網絡人格培養、網絡使用目的等方面的研究是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由于留守兒童是中國的特有現象,因此國外還沒有人關注到曾留守大學生這個話題,對于曾留守大學生網絡行為成因的研究還相對較薄弱。國外研究表明,國外大學生使用網絡主要是用于溝通、消遣和發泄:此外他們也將其用于教學活動(Jones,2002);國外68%的學生和69%的老師覺得,通過使用網絡能擴大他們的視野(Barrows,2001);也有研究者Fallows(2004) and Kaur(2006)發現,他們使用網絡時,有69%的時間部是在娛樂,這與我國的研究結果吻合;研究者Lauience and Miller(2000)說大學使用網絡是為了方便快速的交流;此外網絡還被用于共享文章、課程和資源等。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能尋找到想要的資源(Aydin,2007;DEsposito & GardneL19991,Fallows(2004))指出網絡可以被用于學習的目的,同樣還可以用于規劃或傳遞信息、在旅行時買票、通過發送郵件或聊天進行交流,此外還可以用于娛樂的目的,如游戲、聽音樂和看視頻等。這與國內研究結論相符臺。Nachmias,Mioduser,and Shemla(2000)認為,人們在使用網絡時有性別差異,如男性會更長時間、更多、更高效地使用網絡。
曾留守大學生因為其特殊的留守經歷,在面對網絡時,他們和普通大學生相比是否會略有不同,或者說在遭遇網絡時,他們所受到的影響是否會比普通大學生更為嚴重,他們的留守經歷是否會影響到其網絡行為?對于曾留守大學生在網絡行為方面的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現狀目前只有極少人的人關注到。曾留守大學生因為其留守經歷,在其身上有留守兒童所特有的一切特征(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那么他們經歷大學學習和生活時,和普通大學生相比有多大的區別,在面臨網絡時,他們的反應又如何?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目前國內關于曾留守大學生網絡行為、成因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彌補和完善。此外,國內極少有研究者從傳播學角度關注到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更別說曾留守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這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
3.曾留守大學生網絡行為研究現狀
首屬群體理論由美國早期社會學家庫利(C.H.Cooley)提出,他認為首屬群體是個人直接生活在其中,與群體成員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親密人際關的群體,如家庭、鄰里、青少年的友伴群體等。首屬群體的運轉依靠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它是一個人最為直接的社會現實,也是其社會影響的最直接來源,對于個人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大量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證明,留守兒童因為早期其父母職能缺位,他們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存在諸多的問題,那么這樣一批留守兒童進入大學后,他們的這些影響是否會遷移到大學生活中;此外在面臨網絡時,他們是否會將之前的問題遷移到網上,網上的虛擬群體是否能滿足其各方面的需求;他們是否會到網上尋找父母職能缺位時所遺留下來的一些遺憾,進而影響到其網絡行為;在網絡出現后,首屬群體理論是否會有所該改變,曾留守大學生表現出的這些行為是否能印證首屬群體這個理論對人的影響。此外,由于國內目前只有極少的人關注到首屬群體對大學生網絡行為及曾留守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影響,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對此進行研究,豐富首屆群體理論在網絡行為研究中的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的后備軍,他們的網絡行為己經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視,可是他們之中的一批特殊群體——曾留守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關注到這一特殊群體的網絡行為的研究還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