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社在日常運營中涉及的范圍較大,所以應稅項目自然比較多。隨著國家稅收改革工作不斷推進,轉企改制縱向深入市場化,日常工作牽涉方方面面,財務工作千頭萬緒,而納稅工作在影響企業工作開展的同時,直接與出版社利益掛鉤,非常重要。所以出版社必須深入了解國家稅收政策,合理、合法避稅,認真履行繳稅義務。
關鍵詞:出版社;圖書發行;增值稅;會計處理
出版社在日常運營中涉及的范圍較大,所以應稅項目自然比較多。出版社員工工資、作者稿酬,也要按照個人所得稅進行全員申報和繳納。如果出版社有自己的房產還要繳納房產稅,擁有計稅車船的也要繳納車船稅。當然在出版社的各種稅目中,很多項目比較固定,納稅難度較小。但是圖書發行由于內外部影響因素較多,情況比較復雜,往往在納稅方面存在爭議。本文就圖書發行方面視同銷售有爭議的納稅情況簡單列舉分析。
一、代銷的視同銷售
通常出版社公開發行圖書時會與各地的書店簽訂協議,基本會以一定的優惠額度將發行圖書發給合作書店,書店以原價或略低于原價的價格進行銷售,從而賺取差價。圖書作為特殊銷售貨物,很容易產生滯銷,更容易導致退貨。一般來說,退書所造成的后果都是由出版社承受。在這里,出版社相當于委托書店進行銷售,產生代銷關系。
(一)出版社會計處理
假設某年某月甲出版社向乙書店發出1000冊某種圖書,具體情況為碼洋18000元,實洋14000元,成本為8000元(不包含稅費)。并且達成協議,退貨產生的成本需要由出版社承擔。按照以往的市場表現來看,圖書的銷售情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退貨的成本較高,所以沒有約定具體的結算時間。在這里,圖書發出后出版社的會計分錄根據實際的情況只需要考慮借貸兩方,金額為不含稅成本,共計8000元,等到后期收到貨款再進行會計處理。但是由于業務的進行,必然會產生納稅問題,而不同稅目的認定標準與出版社此次業務的實際情況又會產生分歧。
(二)增值稅的征收依據
在稅收法規中,代銷行為都會被視同銷售貨物。出版社發出圖書,書店接收并銷售,就形成了代銷關系。并且財政部對代銷的視同銷售也做出了180天的具體時間界定。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圖書發出收到貨款或代銷清單的當天,則納稅義務歸于當天。如果什么都沒收到,最長時間為發出代銷貨物滿180天的當天,時間一到立即確認,納稅義務產生。如果此次銷售工作在180天內結算了,那么與企業所得稅以及會計準則所規定的銷售一樣,不存在分歧。但是部分類別的圖書由于銷售難度大等,就會造成銷售周期過長,往往就會超過180天。就應在第180天當日,計算納稅:增值稅銷項稅額=14000/1.11×11%=1387.39(元)
(三)企業所得稅的征收依據
國家稅務總局規定:資產用途的改變;利用現在的資產重新生產或加工其他產品;總、分機構之間進行資產的轉移;其他所有權改變等情況,都可以看作是資產在企業內部的處置,不會視同銷售。在這里不難看出這項規定所圍繞的重點就是所有權是否發生改變,所有權不變則不確認收入,不用為此納稅。出版社的圖書雖然已經發給了書店,但書店很有可能未實現銷售目的,那么出版社還是要承擔退貨風險和由此帶來的損失。這樣的話,實際上所有權依舊屬于出版社。因此,所發行圖書的代銷未完成情況在企業所得稅方面,不確認收入,年終也無需對此調整。
二、分支機構的銷售核算
有些運營良好、規模較大的出版社由于自身的業務需求會有多個分支機構,這些沒有設立在同一縣(市)的分支單位的納稅人相同。根據市場變化,業務往來中常常會出現將甲市的圖書轉移到乙市的分支單位銷售的情況。但是圖書出售情況的可變性很大,銷售所需時間無法預判。而且考慮到退貨的風險和成本,會盡量降低退貨次數,減少麻煩。
(一)出版社的財務處理
我們先做個假設來說明這種情況。假設某年某月位于甲市的出版社向位于乙市和丙市的分支機構各發出5000冊某種圖書,具體情況:碼洋200000元,實洋150000元,成本是100000元(不包含稅費),由于企業要控制成本,又是分支機構的關系,往往企業內部會要求盡量不退貨,同樣也就無法預估銷售周期。在這里,圖書發出后甲市的出版社會計分錄,根據實際的情況只需要考慮借貸兩方,金額為成本的100000元,等到后期收到貨款再進行會計處理。但是,由于業務的進行,必然會產生納稅問題,而不同稅目的認定標準與出版社此次業務的實際情況又會產生分歧。
(二)增值稅的產生
增值稅稅收相關規定指出:如果在不同的縣(市),企業有兩個以上機構(納稅人相同),那么貨物在這些機構間轉移、銷售,也會被視同銷售,需要及時繳納增值稅。在這里很明顯可以看出,出版社總機構和分支機構之間不再是簡單的代理銷售關系。而這種情況表面分析的話,也更容易被理解為企業的內部流轉。然而,正因為是非代理關系,卻產生了實際的銷售業務往來,那么對于銷售本身而言的征稅,是符合增值稅的規定的。所以即使在沒有收到代銷清單,也沒有收到貨款的事實下,只要圖書發出已經夠180天,也要立即確認納稅義務。增值稅銷項稅額=150000/1.11×11%=14864.86(元)
(三)企業所得稅的確認
與本文所舉的第一個實例相似,企業所得稅的認定條件與增值稅的認定條件略有不同。雖然出版社的各分支機構間的業務往來符合增值稅的納稅要求,但是對于企業所得稅而言,同樣的具有所有權歸屬的界定區別。出版社總機構與分支機構間,無論是否已進行退貨工作,但是所有權依舊歸出版社內部所有。所以企業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無需進行處置。同時對于出版社而言,這項業務往來沒有產生實際的利益流入企業,所以也無需進行收入確認的會計處理。當然同樣的,如果后期銷售工作完成,或者發生退貨的情況,則應當全部按照規定進行及時處理。
三、無償贈送的視同銷售
在出版社的運營過程中,不是所有的發行圖書都能有償銷售。為開辟銷售市場、提升銷售渠道,往往需要開展無償贈書活動。甚至沒有商業目的,單純向希望工程等免費捐贈圖書。這時,出版社捐贈過程中沒有經濟價值的流入,甚至產生了直接的損失。那么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又會如何判定,企業財務部門又如何進行會計處理,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增值稅的征收
增值稅的相關稅收規定,無償將自己生產、委托加工或者自行購買的貨物進行贈送,無論被贈送者是單位還是個人,也同樣視同銷售,需要按規定繳納增值稅。出版社將自己出版的圖書進行無償捐贈依然符合增值稅的征收條件。在這里,無償捐贈雖然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出版企業進行的,但是沒有經濟利益的目的,更沒有經濟價值流入出版社。其實是否認定為視同銷售的爭議根源在于繳納增值稅。企業認為捐贈已經導致支出的增加,再因此繳稅不夠合理。但是從國家稅收的層面而言,此項規定減少了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如果不將無償贈送視同銷售,必然有企業以此為緣由不履行納稅義務。
(二)企業所得稅的確定
企業將貨物或勞務用于捐贈、福利分配等都視同銷售,屬于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范疇,所以出版社的無償捐贈圖書也需要為此繳稅。前文中提到的兩個案例在企業所得稅中都適用特殊情況,在所有權歸屬問題上,由于未改變所有權的歸屬,因而不被認定視同銷售。但是出版社的無償捐贈圖書不僅在企業所得稅的法規中有明確的規定,在所有權方面也發生直接改變。與代銷、分支機構情況不同,無償捐贈在捐贈完成的情況下,出版社就不用再承擔任何商品風險,所有權也不再歸出版社所有,而是歸受贈者所有了。從所有權角度出發,該項稅目的征收也有合理性。
(三)出版社的會計處理
出版社無償贈送圖書,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征收方面已經得到明確的解決結果。那么對企業自身而言,如何進行財務情況不同,處理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出版社是單純地為了占領市場份額或者提升銷售渠道,那么開出贈書單時,會計分錄的借方可以為銷售費用,貸方為庫存商品和應交稅費。如果是文中所舉的無任何商業目的的公益捐贈,那么贈書單開出時,會計目錄的借方為營業外支出,貸方為庫存商品和應交稅費。在這里,因為出版社無償捐贈不是日常業務,也不會導致企業經濟價值的增加,所以不應該確定收入。但是應當計算銷項稅額。
參考文獻:
[1]陳曉華.出版社納稅管理及納稅籌劃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6)
[2]蔡強.轉企改制后出版企業應關注的幾個涉稅問題[J].出版發行研究,2011(04)
[3]楊森平.出版行業稅收政策比較研究[N].暨南學報,2006(06)
[4]吳蘊春.圖書出版企業預算管理淺析[J].新會計,2015(12)
[5]曾萍.轉企改制后出版企業納稅籌劃[J].經濟研究導刊,2012(32)
作者簡介:
田浩蕓,女,大專,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