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峰梅
[摘要]近幾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國內經濟呈現“三期疊加”階段性特征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銀行業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對商業銀行的各項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考驗。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目前所處下行經濟周期的特點和表現,然后列舉出商業銀行在此期間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最后提出針對性的思考和對策。
[關鍵詞]經濟下行 商業銀行 困境
經濟下行是整個經濟環境惡化的結果,將引發出一系列經濟問題。處于該周期期間,國家的GDP增長將持續顯現下降的趨勢,加之受到世界經濟萎靡的外部影響,國內很多企業出現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出現大量的虧損倒閉現象。面對經濟下行周期的慘淡現實,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一定要有明確的發展和管理規劃,才能應對經濟下行時間段的競爭和挑戰,避免產生過大的經營風險而影響金融服務功能。
一、經濟周期下行的主要特征和表現
經濟周期是經濟體運行規律的固有表現形式。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會因市場內在矛盾關系的發展變化而出現波動,過大的經濟波動則會打破原有經濟發展的均衡狀態,經濟周期就是反復出現的較大周期的經濟波動。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周期下行階段,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體驗)GDP增速快速下降
中國經濟已經從兩位數的高增長速度走向趨于平緩的中速增長,這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2005年2011年全國GDP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而在2014年GDP增速下降至7.4%左右,2015年GDP增速則已經下降至6.9%,2016年更是下降到6.7%,創1990年以來的最低記錄。預計經濟下行情況尚未見底,我國GDP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該增速。從經濟增長速度層次來看,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是相對困難的,現有的增長點主要源于前期刺激政策的后遺癥,2008年國家采取的刺激政策,直到現階段還處在消化期,因此,尋找到新的凈增長點,保證中國的經濟增長在“新常態”背景下平穩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二)經濟增長無新增內生動力
新常態下,我國過去經濟增長依靠的要素比較優勢已經發生改變:勞動力人口不斷下降,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嚴重。據統計,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連續六年下降不斷下降,2016年又較2015年末下降了487萬人,勞動力持續縮水也成為了我國所面臨的一種“新常態”。同時,還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面對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和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國原有的制造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股票市場整體低迷
股票市場能夠直觀快速反映出實體經濟的變化趨勢,被稱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2008--2013年內,上證指數從最高點一直處于下降趨勢,股票市場持續處于整體衰退形勢。2013年上證指數跌到2445點左右,相比于2008年縮水超過半數,股民一片哀嚎遍野,直到2017年12月,上證指數依然徘徊在3200點左右,未見明顯回暖跡象。近幾年我國股市受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影響,連連受挫,發展面臨極大困難,其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受阻嚴重。
(四)經濟結構調整
在經濟“新常態嚇,我國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從產業結構方面看,正在由以工業為主導逐漸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導。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繼續攀升,已經達到50.5%,比2014年同期增長8.3%,也比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高出了10%。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衡量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其逐步上升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另一個新的產業升級階段,服務業為主導也逐漸成為“新常態”下的特征之一。從需求結構方面來看,我國的主要需求正在由投資需求轉向消費需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已經上升至66.4%,而投資需求則有所下降,這意味著我國消費內需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二、經濟下行時期商業銀行面臨的發展困境
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距今已近十年,銀行業的現狀及前景卻依然不容樂觀。雖就資本質量等重要指標而言,較之危機前已顯著改觀,然而市場對行業的整體實力及利潤前景卻普消極態度。在當前遺留問題盤根錯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形勢下,銀行業未來發展之路可謂艱辛。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困境如下:信貸風險快速上升
本次經濟下行周期內,國內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均不同程度上升,截止2016年末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依然不斷攀升,其中涉農機構不良貸款率相對較高,一些東部沿海省份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新增量占比較大,一些中西部省份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則增長較快。行業方面,產能過剩行業和部分第三產業的信貸風險暴露較為突出。受經濟下行、結構調整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影響,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等第三產業的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上升較為明顯,煤炭、鋼鐵等一些重點行業的信用風險集中暴露,部分地區煤炭行業貸款風險隨著產業鏈和供應鏈向上下游相關行業的企業延伸。
(二)競爭日趨激烈
近年來,眾多創新互聯網等金融公司參與到金融領域中來,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金融業帶來了顯著沖擊。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最大主體,主要特征為間接融資,然而現在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資金的供給方與需求方避開銀行這個媒介,在銀行體系外直接交易。以阿里巴巴小額貸款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其使用的網絡貸款模式正在迅速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再比如余額寶,憑借其收益高、門檻低的自身優勢,分流了銀行活期存款業務,致使銀行活期存款份額持續大幅降低。不論是P2P信貸模式還是第三方新型支付方式等,都給傳統的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沖擊。
(三)利率市場化沖擊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從有利層面來看,雖然利率市場化可以促使大量的民間資本流向金融市場,提高銀行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但立足銀行業本身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業務仍是比較單一的,主要盈利收入來源于存貸利差,涉及的其他金融業務還是比較少,在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長期過程中,由于受到雙方擠壓,存貸利差會逐漸縮小,從而導致銀行利潤空間愈加狹窄。
(四)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現金來彌補客戶取款需要和未能滿足客戶合理的貸款需求引發的風險。在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央行不斷放水而市場卻頻繁出現“錢荒”事件,這一“神奇”的矛盾一再顯現,流行性風險不定期爆發。2013年6月光大、興業數十億資金違約到期理財產品缺乏資金兌付,在此期間,隔夜拆借的資金年化利率突破30%,一個月資金拆借利率超過10%,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達到26%。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較低,資金在實體經濟之外“空轉”,是這次流動性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商業銀行將大量資金用于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長期性非生產領域,忽視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導致資金期限錯配問題比較嚴重,也是流動性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經濟下行環境下商業銀行的應對對策
(一)以穩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
首先,加強風險資本的管理。經濟下行周期會影響到金融業的發展,大額壞賬對金融業的打擊最大,尤其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壞賬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是致命的。商業銀行加強風險資本的管理,首先就是要管好銀行的信貸資產和其他金融資產的安全性,增加輕資本消耗的中間業務,減少重資本消耗且低利率的授信業務,保持穩健增長狀態。其次,加強業務結構的管理。作為主動負債經營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它的財務杠桿率是比較高的。要改變以往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獲取利差收入的考核、管理模式,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并從增加零售業務、低風險的非利息收入等渠道入手,找準新的利潤增長點,多配置那些議價能力高、流動性好的零售業務,少配置那些建設周期長、議價能力低、流動性差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一步優化表內外的業務結構。
(二)調整經營業務結構
鑒于現有不利的經濟環境,解決信貸有效需求不足就要全面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這個過程無疑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建議商業銀行可以將發展重點放在中小企業和發展個人信貸等方面,適時實施混業經營戰略,主動提高銀行信貸資金的運用程度,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商業銀行應該一步完善信貸流程,積極發展投行業務,實現資本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從而增加有效信貸需求,將支持中小企業作為新的信貸增長點,從而實現其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同時,還可以穩步實施中小企業貸款戰略,均衡資金配置,平衡資金運用。商業銀行也要充分認識支持中小企業的戰略意義,將個人信貸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來經營,積極開拓消費信貸市場。
(三)營造審慎的外部監管環境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推進離不開外部制度環境的優化。首先,我國應進一步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外匯管制放松的金融改革,逐步放松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限制,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進行規范的金融創新。其次,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加強對金融創新的引導和管理,保護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成果,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再次,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放居民消費觀念,增強投資理財意識,增加商業銀行產品創新需求,刺激創新供給增加。最后,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強企業及個人信用內、外部約束,提高社會信用水平,為商業銀行深層次信用類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