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業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可以認讀“圖、籠、梨、浪、燃、梁、勤、勞”等8個生字,并學會寫“波、浪、作、麗、燈、蘋、勞、字”這8個生字。
2.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圖、籠、梨、浪、燃、梁、勤、勞”;會寫“波、浪、作、麗、燈、蘋、勞、字”8個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熱情勞動的情感。
難點: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仿寫,讓學生描寫關于秋天的角色。
教材簡析:
《秋天的圖畫》是小學二年級學習的課文,這篇課文以“秋天”為主題,文中配有與之相對應的圖片,有金黃的香梨、紅彤彤的蘋果、金色的稻田、火紅的高粱,在圖片的引導下,將學生帶入到秋天的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材圖文并茂,淺顯易懂,十分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
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一群體經過前期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初步的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此時,在教學中主要指導學生進行獨立閱讀,通過自主思考,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秋季豐收的美景,繼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人們的情感。
教學過程:
1.創設教學情境,導入課文教學。
師:同學們,一年有幾個季節?(展示課件,分別出示春、夏、秋、冬的美景)
生: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
師:很好,同學們非常聰明。在春天,草木發芽,百花齊放,小燕子在飛來飛去,開始筑巢;夏天草木茂盛,小動物們出來活動,到處充滿活力;冬天,一片白雪茫茫,同學們可以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吃著冰糖葫蘆,多開心啊。老師是不是忘了哪個季節?
生:是秋天。
師:對,老師忘記了秋天,那么同學們補充一下,秋天是什么樣子?
生:秋天,樹葉黃了,各種果實成熟,我們可以吃各種果實。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秋姑娘來到果園里,果子就紅了;秋姑娘來到田野里,稻子就熟了。美麗的秋姑娘,用她的雙手,將世界裝飾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秋天的圖畫》。
設計意圖:在課文導入階段,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出春夏秋冬的角色,以這種色彩豐富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課文內容自然而然的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腦海中想象秋天的美景,初步感知“秋天的圖畫”,為接下來的閱讀文本奠定基礎。
2.初次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幅秋天的圖畫。同學們,在這幅畫面中看到了什么?(教師將課本中的主題圖展示給學生)
生1:蘋果。
生2:梨子。
生3:田野。
師:回答正確,畫面中有香甜的蘋果、黃燦燦的梨子,還有金黃的稻田和火紅的高粱,它們都是在秋天成熟,是秋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呢。讓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秋姑娘還有什么禮物給大家。(由教師給學生進行課文范讀,教師要掌握好節奏,將停頓和輕聲的地方表現出來,學生認真傾聽)
師:接下來,同學們自己讀一遍課文。
生:秋天來啦,秋天來啦……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將學生引入到秋天的美景中,帶動學生的情感。教師在進行范讀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感受課文的節奏,掌握朗讀的技巧,再帶著感情進行自主朗讀,可以感悟到課文中所描繪的美麗畫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理解文章內容。
3.深度閱讀課文,掌握生字語句。
師:在學習課文時,還有許多生字我們沒有學習,現將這些字找出來。同學們,在認識這些生字之前,我們先猜一個謎語。四四方方一門框,冬天來了進屋忙,冬字站在門框內,最后還要關上窗。大家猜一猜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課文中,可能誰先找出來。
生:由“冬”和“口”組成,就是“圖”。
師:同學們太聰明了。再猜這個字,竹字頭,龍下身,兩個合,紅彤彤。
生:是“籠”。
……
師:在課文中,有一句話將秋天的美麗景色表現出來,同學們邊讀邊找,把這句話劃出來。
生: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
師:在這句話中,寫了哪些景物?
生:梨樹,蘋果,稻田,還有高粱。
師:同學們仔細看一下,這些句子是不是都有共同點?
生:對,把梨子和燈籠放在一起,蘋果與臉頰放在一起,
師:這些句子是比喻句,同學們想一想,紅彤彤的蘋果是不是很像羞紅的臉頰?
設計意圖:小學生在學習生字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枯燥,如果利用猜謎語的形式進行教學,可以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記憶;在學習比喻句的時候,讓學生掌握語句的特點,提高學生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反思:
在《秋天的圖畫》一節的教學中,教師結合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始終保持著快樂的情緒學習,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發現,小學生對于一些生活常識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他們見過將高粱和稻田,因此,難以感受到“秋天稻田”的景象,也不知道水稻就是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無法將其與勤勞聯系在一起。針對這一現狀,教師還需要加以改進,不斷完善語文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