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洪
揭陽市惠來縣神泉鎮鰲頭小學 廣東揭陽 515231
《大學》中說道“富潤屋,德潤身”,意為“財富可以使房屋變得美觀,道德可以使人變得美好”。儒者之所以時刻用道德修養來要求人、培養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深刻認識到人際關系的維護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道德這一重要的社會規范,如果道德標準崩潰,社會必然會陷入混亂和倒退。所以,儒家在討論個人行為準則時,總是堅決倡導以社會公序良俗為依歸、以道德修養為安身立命之本的理念,這種理念其實就是“以德立人”。[1]
“德”強調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立人”強調的是全面的和諧的培養人才,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教育的根本對象是人,根本任務是育人,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和諧發展的人[2]。以德立人,就是強調夯實做人成事的地基,注重把人的德性修養、品格修性、品質修煉放在第一位,小學道德培養并不只存在于思想品德課程內,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也無處不在,我們要發展多類型、多模式的小學德育課程,讓德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主張在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把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從小學教學理論和實踐上加以解決,讓學生明白處世的道理,明確做人的準則,明晰活著的意義。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德立人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滲透的少之又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數學教材中,有立德思想存在的顯性知識并不多,要做到以德立人,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數學教材中的隱性知識,比如可以從題意、概念、法則、定律、配圖、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中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質以及教育因素,有機結合教材滲透立德思想,在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人性,塑造學生的善行。
他們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運算階段,處于由社會意識薄弱的未成年人轉換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時期,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彈性,已經能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規則,不能改變。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以德立人時,都未將學生的認知水平納入教學范圍,學生也無法理解知識點;或者某些教師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但使用的方法不對也可能導致立德失效;數學道德理論過于抽象,實驗活動無法操作,根本達不到以德立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針對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以及他們已掌握的知識水平,多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最好的心理狀態,從這種最好的狀態切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德育教學方法簡單,仍然普遍采取說教式,并要求他們必須記住。當教師直接拋出一個數學問題后,學生會感覺枯燥無趣;教師呈現的數學信息的方式太過生硬,學生融不進教師創設的情景,更不用提接下來的數學活動了。這樣過多的教師傳授,具體去引導兒童進行道德實踐的機會過少,使得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也很少。這種靠說教式和理論灌輸的德育模式,并沒有把數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一般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忽視了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僅是從道理到道理,從課堂到課堂,忽視了事物之間的聯系,缺乏操作性、實踐性,更是無法實現對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3]
學校是培養人才全面發展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教學指標、教師考核的影響,大多數的小學數學老師都把授課重心放在運算技巧的掌握,數學思想的提升上,創設的一些教學情境也是為了騙取學生的興趣,并不關注學生品質的陶冶,輕視道德因素。而對學生的要求上,也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要評定依據,只注重課上的教學目標達成而不顧課后豐富的數學活動的拓展,沒有及時對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深刻的生活教育,忽視數感的培養,這樣的后果將嚴重影響立德的進程,更影響立德的實效。
數學除了知識還有思維,除了能力,還有思想,數學的學習除了求知還要求德,除了學會做事還要學會做人。小學數學的德育教學要有這樣的意識,育人并不是灌輸某些東西,而是要把孩子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后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我們培養孩子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有效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并通過數學課程教學活動,充分挖據以德立人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覺立德明德,進而實現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