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明
編輯人員是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本期刊的學術性水平。2016年11月召開的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七屆年會發出了倡議,要求大家爭做“學者型編輯”。對此,筆者結合實踐,作一探討。
學術性期刊的質量主要由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構成,其中,內容質量是關鍵,其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決定了一本學術性期刊的水平和層次。因此,作為學術性期刊的編輯人員,不僅需要具備編輯方面的知識和素質,更加重要的是“術業有專攻”,對所屬學科具有一定的造詣以及深入的了解。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對學術性期刊的編輯人員來說都是不合格、不適宜的。學者型編輯正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既注重培養編輯人員的學術能力,又不會脫離編輯的工作范疇,有利于提高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真正勝任學術性期刊的編輯工作。
毫無疑問,學者型編輯對學術論文不會止于簡單的文字加工,而是利用掌握的所屬學科專業知識,從專業的角度對學術論文的觀點是否新穎、數據是否真實、論據是否充分、方法是否科學等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見,從而提高期刊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同時,學者型編輯通過學術交流,與知名專家平等對話,有助于在彼此思想碰撞的過程中贏得其尊重和認可,從而在優質稿件的爭奪上占據主動;另外,學者型編輯在編審過程中也能較好與投稿作者進行學術方面的探討,發現有潛力、有思想的青年作者予以幫助和指導,提高期刊對作者的親和力以及作者對期刊的忠誠度。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科技期刊5020種,覆蓋理、工、農、醫、交叉學科等各個領域,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與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相比,我國科技期刊的總體水平不高,例如在很多學科領域僅有零散甚至沒有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優勢學科的高水平論文大多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除了語言方面的原因,關鍵是缺乏高水平的學者型編輯,不了解所在學科的當前研究動態及未來發展趨勢,與研究人員的聯系不密切,而且被動地等待作者投稿,導致研究成果外流或發表滯后。因此,倡導學者型編輯是我國建設出版強國、提高學術性期刊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編輯學者化”問題,并得到了絕大多數編輯人員的贊同和認可。但是,這個關乎我國出版質量及學術水平,對期刊單位及編輯人員都十分有利的事情,一直僅僅停留在倡導呼吁及零星實踐上,尚未形成制度,政府部門也鮮有實質性動作。
當前,我國的學術性期刊單位大多隸屬于事業單位,職稱一直是評價編輯人員業務水平的主要手段,與編輯人員的職務晉升、薪酬水平直接相關。但是,我國出版系列的職稱評定,主要考察編輯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編輯人員任職期刊所屬學科的相關知識沒有任何要求。例如,對論文的要求只要是編輯出版方面的即可,相關學科方面的論文即使發表再多,也是毫無用處,或最多只是參考。又如,編審是編輯人員的最高職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期刊的發展方向及辦刊水平,需要根據學科領域的發展狀況制定選題規劃,對稿件的質量有較高的鑒別能力,因此必須對所屬學科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和較深的造詣,但是在評定過程中沒有這一方面的條件和要求。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責任編輯的繼續教育制度(每年72個學時,其中面授不能少于24個學時),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定有效的學時幾乎都是編輯方面的。一方面,新聞出版培訓機構開展的繼續教育,每年甚至每期的培訓內容都是大同小異,培訓效果并不理想,只是為了學分應付而已;另一方面,編輯人員參與所屬學科的學術交流、專業培訓等,都不被承認,與當前我國學者型編輯人員急需專業理論知識的現實極不相稱。
當前,期刊單位對學者型編輯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相應的培養機制、績效考核及薪酬制度。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隨著事業單位改制和市場經濟發展,期刊單位對培養學者型編輯的熱情不高,出于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可能更加重視懂經營、會賺錢的策劃型人才。(2)雖然我國期刊種類較多,但是相對龐大的作者群體及其論文需求,還是屬于稀缺資源,排除稿件質量因素,很多期刊并不缺少稿源,約稿組稿的壓力不大。(3)絕大多數學術性期刊都建立了專家外審制度,由其對稿件質量進行把關,從而削弱了學者型編輯在審稿中的作用。(4)我國學術性期刊出版單位規模普遍偏小,學習制度不健全,也沒有獨立科研的條件和能力,缺乏培養學者型編輯的手段。
職稱評定、培訓機制的不足以及期刊單位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編輯人員的職業規劃,對學術方面的追求完全是個人的喜好。但是要真正成為一名學者型編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持之以恒的學習和積累。另外,由于期刊的周期性出版要求以及大量的事務性工作,編輯人員平常工作較忙,學習時間較少,更不用說“額外”的課題研究、學術交流,需占用不少的業務時間,從而大大削弱了編輯人員的熱情與意愿。
要建設出版大國,關鍵是打造一支優秀的編輯隊伍。毫無疑問,一名優秀的編輯,特別是學術性期刊編輯,不僅需要政治素質過硬、文字功底深厚、市場眼光敏銳,還需具備較強的學術造詣。因此,新聞出版部門應重視學者型編輯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一是完善編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放開對專業培訓方面的限制,以所屬期刊的學科分類為依據,將對口、正規的學會、協會舉辦的專業培訓及學術活動納入編輯人員繼續教育范疇,提高編輯人員參加專業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改革編輯人員職稱評價制度,對學術性期刊而言,應增加體現編輯人員學術性涵養的評價指標,例如所屬學科的專業論文且不能發表在自己期刊上;如果發表論文或科研成果較多,可以適當降低編輯方面的論文要求,等等。鑒于期刊種類繁多,自然科學類課題研究的要求較高,筆者認為可以先行在社會科學類期刊中試點,總結經驗再全面推開。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紙質發行轉變為網絡化、數字化傳播,突破了地域及渠道的限制。以前,只要維護好發行渠道,就“不愁吃不愁穿”;只要主管單位“照顧”,利用其行政手段,就能輕易獲得穩定的發行量。但是隨著傳統紙媒的日益萎縮,評價一本學術期刊優劣的不再是發行量,而是下載率、引用率,發行渠道對期刊單位的效益貢獻不斷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刊網融合、多元發展,而這些都建立在優秀內容的基礎上。因此,同類期刊之間競爭從渠道為王轉變為內容為王,如果沒有精品力作,在網絡上根本無法吸引讀者“埋單”。期刊單位必須轉變思路,不能忽視對學者型編輯的培養。第一,必須明確學者型編輯的內涵,其歸根到底是一名編輯,專業知識、學術造詣都是為了輔助做好編輯工作,不能為了科研而忽視編輯工作,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第二,限于期刊單位的實際,可能單獨申請專業方面課題較難,對此不必強求,而是“重在參與”,也可選擇所屬學科的某一領域,從撰寫綜述做起,再視其潛力而定。第三,開辟學者型編輯的晉升通道,如設立“首席編輯”等,并明確任職資質、薪酬、績效、獎懲、退出等各項規定,解決其后顧之憂。第四,實行欄目負責制,讓編輯人員負責固定欄目,并細分市場、細分受眾,走專業化發展之路,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第五,加強與主管部門的聯系,可以有選擇性參與其組織的調研、承擔其委托的課題。例如,2009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本刊編輯人員承擔相關廳局委托課題20余項,涉及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衛生總費用、醫療費用控制、財政投入績效、鄉鎮衛生院運行機制等。
隨著刊網融合的深入,加強與讀者、作者的互動交流可能成為學術性期刊未來的發展趨勢,期刊的功能更多的是交流平臺或舉辦學術活動,而編輯人員是管理員、維護員,因此與讀者、作者的互動式交流將會更加頻繁。對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術造詣,將會無法勝任。因此,編輯人員必須審慎自己的職業規劃。如果有志成為一名學者型編輯,需要注重平常的積累,熟練運用統計方法等研究工具,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或學術活動;需要努力提高英文水平,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等等。
[1]周慧琳.倡導工匠精神 做學者型編輯[J].中國編輯, 2017(2):4-6.
[2]后窗.為什么要成長為學者型編輯?[EB/OL].(2016-07-23).https://www.jianshu.com/p/1d52be68eaa2.
[3]楊藝.淺談專業出版社年輕編輯堅持學者型編輯的發展方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1):223-224.
[4]鄒瑋.對“編輯學者化”問題的探析[J].青春歲月,2015(23):89.
[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發布[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29/c_136933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