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耀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革新性的變化,數字閱讀、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大眾閱讀和信息獲取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僅如此,互聯網搜索技術也愈來愈廣泛地跨界應用,特別是搜索引擎的免費應用和搜索資源的免費獲得,在極大地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便捷和效率的同時,也給傳統產業和傳統方式帶來了“意外的顛覆”,倒逼傳統產業和傳統方式進行自我革命,否則將不可避免被日新月異的時代所淘汰。在這樣的互聯網生態下,“互聯網+”或“+互聯網”正在成為眾多傳統產業謀求破局、蝶變的康莊大道,并經國家頂層設計成為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出版業作為傳統產業之一,受到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閱讀的形式和方式、讀者的閱讀行為和需求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出版的影響力也受到互聯網一定程度的稀釋。因此,出版業正積極探尋轉型升級的具體途徑。工具書出版是典型的專業出版,作為信息傳播、知識獲取的主要業態,首當其沖地受到互聯網搜索技術免費應用的深度影響,用戶在流失,影響力在下滑,社會和經濟雙效益也必然受損。工具書出版必須積極探索互聯網生態下的新機遇,以市場為驅動,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變革生產方式,創新出版模式,實現工具書出版業態的成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時代工具書出版的模式創新需要著重從產品形態轉型、資源融合發展方式、研發運營智能化等方面發力。
工具書的基本功用是查考。平面圖書時代工具書主要是作為案頭書籍備用查考的,其作用是遇疑翻查,因惑求證。紙質的載體,限制了工具書的使用場景。而移動互聯網高度的便捷性和靈活性,為人們實現了“隨時隨地查詢”的可能,工具書使用的場景化更加豐富,不再只是紙書固定的場所,而是可以移動的場景,例如上下班途中、旅游路上、出差的交通工具上、吃飯的餐館等,用戶都可以輕松利用手機、PAD等移動設備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極大地釋放了信息獲取的場景范圍。為此,工具書出版必須加大數字出版的力度,在出版紙質版的同時,大力開發工具書數字產品,尤其是基于移動互聯網介質的數字工具書,積極滿足廣大互聯網用戶新興的應用需求。互聯網時代,如果工具書忽視數字出版,將難以避免失去廣闊市場甚至被用戶淘汰。
鑒于在線版的閱讀需求增長旺盛,已遠遠超過了印刷版,全球最權威的英語詞典、20卷本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從第四版起停止推出紙質版,改為網上付費閱讀。《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辭海》第七版都已明確將發布網絡版。而商務印書館2015年出版的《辭源》第三版已實現紙版、網絡版、優盤版的全媒體出版。
工具書數字出版不能停留在“產品”開發階段,應積極邁進“知識服務階段”,實現從制作數字產品到提供知識服務的轉變。
“產品”開發階段是數字出版的初始階段,出版社作為開發商注重的是制作完成一個個的數字工具書“產品”,然后定價,銷售,如同紙質書一樣,售出之后,“產品”的商品流程就告結束。至于用戶滿意不滿意,有什么反饋,用戶還有什么改進需求等,出版社一概不知也一概不管。這種初級的開發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移動互聯時代用戶個性化知識服務的需求。尤其是當知識付費已成為互聯網用戶的較為普遍的共識之后,大量的知識付費產品迅速誕生,如得到、知乎、分答、喜馬拉雅等,為互聯網用戶的知識學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選擇空間。隨之,工具書數字“產品”的市場被嚴重擠壓,工具書只有依托權威的知識內容,大力拓展個性化、定制化、權威、專業的知識服務,方能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知識服務以知識體系為框架,以知識需求為導向,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目標化的解決方案,使用戶實現專門性知識學習和獲得,提升用戶知識應用、知識創新的能力和效率。工具書知識服務是互聯網時代工具書出版重塑行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再創社會和經濟雙效益的重要途徑。
知識服務需要以平臺為依托,以豐富的增值服務為手段予以落地。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發布的《新華字典》APP就實踐了知識服務理念,以web APP為平臺,在《新華字典》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用戶群體需求,開發了與漢字學習相關的漢字書寫、漢字標準發音、漢字文化、漢字糾錯、漢字知識游戲等多種增值服務,初步實現了基于工具書的知識服務模式。
工具書出版是專業性很強的出版,要貫徹融合發展理念,將數據、信息、存量內容資源、增量內容資源、作者資源、用戶資源等予以有機整合,將做圖書、做產品轉變為做知識服務資源,實現資源的重組重述,根據市場需求,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適合的知識服務。傳統意義的工具書其資源形式側重在文字、圖片,以平面紙介質呈現,在互聯網時代,這已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多媒體閱讀需求。
工具書數字資源除了基本的文本內容外,還應該涵蓋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尤其是短音頻、微視頻等。根據用戶需求和工具書學科特性,研發細致的工具書知識服務體系,在知識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將內容資源分別予以科學合理的匹配,形成內容資源與服務之間的關聯響應,從而可以實現個性化的、有效的知識服務。
《新華字典》APP根據用戶使用行為,將字典、書寫、文化、游戲等模塊的資源分別加以整合,形成相對獨立完整而又相互關聯的知識模塊,既可為用戶呈現直接性內容,也可為用戶推送相關資源,具有了一定的個性化。該APP還將在書寫模塊研發整合漢字書法輔導服務,滿足用戶更廣泛的應用需求。資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動態重組,服務于用戶多樣化的知識學習。
中國知網的《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是目前規模較大的數字工具書產品之一,收錄了近五千種工具書,利用數字化檢索手段為用戶查檢帶來了便利,提高了效率。但該產品基本還處在數字化階段,沒有完成內容資源的有效整合,沒有提供智能化知識服務,使其應用效果受到了局限。
互聯網時代,出版進入了多媒體化、跨界化階段,出版不再只是白紙黑字,不再是只可以“看”。“看書”之外,還可以“聽書”,還可以“講書”,紙媒、音媒、視媒都成為出版的形式,或者說出版邁入了媒體融合時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出版,包括工具書出版,都不再是單一形態的文化生產活動。
根據“工具書是知識載體”的特性,工具書出版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知識檢索、知識驗證的重要的基本功用,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新媒體豐富多樣的新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加新穎、適合的應用模式。
以平臺為依托展開服務,是工具書出版的主要模式。通過搭建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平臺,將結構化處理后的內容資源以碎片化方式按用戶需求呈現在平臺終端,完成對用戶的知識服務。
工具書出版還可以根據內容特性靈活運用其他新媒體形式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例如,人名辭典、地名辭典、典故詞典,可以邀請有一定朗讀藝術水平的人員來制作音頻產品,分集講述,為碎片化時間的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應用方式。對于主題性知識,可以從作者資源中延請相關領域專家錄制專門的精品課,以音頻或視頻形式在平臺發布,作為工具書內容的有益擴充。例如,針對學生的工具書平臺,可以提煉制作語文知識講座、寫作知識講座等欄目,將擴展知識與工具書知識有機結合,并通過重述為用戶提供理解和學習的新視角新維度。這些都將有效地提升工具書知識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進入融合出版時代,新興技術正在成為出版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數字出版領域的智能化跨越帶來可能。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戰略地位,人工智能將在國計民生諸多重要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發揮重大作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了從海量數據中獲取具有相關性的富有潛在價值的數據內容。出版行業要順勢而為,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實現從數字化出版到智能化出版的跨越。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能,通過用戶數據搜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用戶的使用行為、使用偏好、內容取向等,經過關聯分析后可以得出可供參考的較為客觀的預測性結論,為更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特征、實施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提供極具價值的依據。
《新華字典》APP在下載500萬次、日活躍量15萬的數據基礎上,通過用戶行為統計分析,發現手寫輸入是強需求,攝像頭查詢是弱需求,隨機調整了查詢入口布局,將手寫輸入突出、攝像頭查詢隱藏。《新華字典》APP正在智能化升級之中,未來用戶的候選詞列表會根據用戶的歷史選擇不斷優化順序,以使用戶能第一時間找到所需要的內容。在結果頁用戶瀏覽時間較長的板塊是哪些,常用功能按鈕是哪些,這些都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精準分析和合理預測,生成響應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工具書未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在保證內容權威的前提下,每個用戶獲得的都是最適合、最方便自己的“我的詞典”。這是工具書的智能化方向。
工具書出版的智能化,除了深度融入智能技術不斷優化和創新知識服務模式,還需要巧妙融合智能化入口,為工具書的智能化開發更多的可能。例如,智能音箱、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電視等,都應該成為工具書智能化的介質。智能語音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關鍵入口,將在知識服務中充當重要角色,智能語音較之文本、圖片、普通音頻等所提供的知識供給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可以充分激活、靈活匹配用戶的需求,已經在知識服務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工具書出版應該充分研究、融合這些智能化入口,通過這些新興介質創造智能時代工具書更多的知識服務場景。
[1]別必亮.“互聯網+”形態下傳統出版的蝶變轉型思考[J].現代出版,2017(6):36-38.
[2]張莉.移動場景重塑數字出版產業[J].出版發行研究,2017(12):35-38.
[3]曹繼東.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模式探析[J].出版科學,2016,24(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