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1990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2年,我國加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成為國際公認的版權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從此,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開始為中國版權貿易工作保駕護航。在法制越來越健全和法律制度環境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規模逐年擴大,圖書版權貿易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操作手段更加多樣而豐富。因而,在我國加入《伯爾尼公約》之后的這十年間,在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中,版權的引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首先,我國引進版的圖書數量在此時開始發生明顯變化,有了質的飛躍。國家版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此階段,我國引進的圖書版權的數量在逐年增加。與之相對應的,輸出的圖書版權數量逐年減少。對比來看,1992年是道分水嶺。1992年以前,我國圖書版權引進數量一直小于版權輸出數量;1992年之后,我國引進的圖書版權的數量逐漸開始大于輸出的數量。2002年,我國圖書版權引進數量邁過了一萬種大關的門檻。在我國加入WTO后,版權貿易的發展隨之也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從此開辟了新征程。
我國加入WTO后,圖書版權貿易開始向全球化的市場進發,呈現出大跨步發展的趨勢。版權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也越來越凸顯,社會價值也越來越巨大,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2008—2013年,我國版權引進工作穩定發展階段。版權引進總量從2008年的16969增加至2013年的18167種。其中,圖書版權引進的數量從2008年的15776增加至2013年的16625種,發展迅速。其他種類如各種音像制品、電視和電臺節目也有了持續而穩定的增長,而電子出版物、軟件、電影版權引進的數量逐年下降。
從引進版權來源地看,我國圖書版權引進地主要集中在歐美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引進圖書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為日本及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歐美經濟發達國家,占引進總量的近八成,美國更是占引進總量的50%以上。
從引進版權的圖書內容上來看,引進類別越來越多樣化。20世紀末,我國引進作品主要以文藝類、語言類、生活類圖書為主,品種較為單一。到了21世紀,圖書的版權引進開始發生了變化:圖書品種持續增加,圖書所涉及的領域和范圍逐漸擴大,科技類、經管類、學術類圖書開始占據重要位置。2009年之后,在大的圖書分類上,社會科學類圖書在我國圖書版權引進中占據榜首,其次是自然科學類圖書,再次是綜合類圖書。
版權貿易的引進能力是版權引進的主要影響因素,它與國家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差異及國民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息息相關。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額顯著增加,圖書版權貿易也獲得極大的發展。相比版權輸出而言,版權引進的增加表現更明顯。數據顯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與圖書版權貿易表現出了正相關,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圖書版權的引進更有利,越能滿足人民求知欲望。此外,文化差異也對圖書版權貿易產生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尤其是語言和觀念上的差異,這對于圖書版權貿易的影響極大。自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以來,中西方交流更加通暢,國人的求知欲增加,更想要了解國外知識文化,這也促進了這些年來版權引進的繁榮。文化背景差異越大,需跨越的文化距離也越大,越不利于貿易的產生。因此,某種程度上文化差異與圖書版權引進成負相關。我國對亞洲地區的日本等地的版權引進案例較多也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教育水平對圖書版權貿易也產生重要影響。從宏觀方面來講,國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及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民的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從微觀方面來講,教育水平影響著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而影響個人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人口受教育程度對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口受教育程度影響著消費結構,進而對圖書版權貿易產生影響。調查顯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引進版圖書需求也越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對引進版圖書的需求也越低。
圖書版權引進對我國的文化和經濟都有重要意義。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預測我國圖書版權仍將處于引進大于輸出的情況,這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在圖書版權引進的內容上,圖書版權引進品種越來越多樣化,這也使圖書版權貿易在我國科教興國戰略中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一方面,版權的引進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國內供給的不足,另一方面,版權的引進有利于拓展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有利于繁榮文化市場,是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可大力促進我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版權引進既有利于我們向國外學習更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營模式及管理經驗,又有利于刺激我國出版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可以使我國出版行業的視野更開闊。圖書版權引進還有利于我國出版行業的調整優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中國人第一部授權外國出版社翻譯出版的作品是1924年德國的歐根?狄特利希出版社在辜鴻銘的授權下,由施密茨翻譯的德文版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現代意義版權輸出許可貿易。1933年,林語堂在美國出版了《吾國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在這本書上,林先生共收得了12.4萬美元的版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版權貿易,是1953年5月我國與英國勞倫斯出版社就《毛澤東選集》英文版達成協議。1988年,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成立,這是內地第一家版權代理機構。1990年9月7日,我國著作權法頒布,并于1991年6月1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頒布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長達41年作品版權沒有法律保護的歷史。1996年,國家版權局第一次正式對圖書版權貿易進行統計。國家版權局在1995年首次公布了中國圖書版權貿易的統計數據。從此以后,國家版權局每年都會對上一年度的版權貿易數據進行統計?!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以后,我國內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開展國際版權貿易的環境與法律依據,中國的對外版權貿易才走向正規化之路。
2008—2013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版權輸出的種類持續增長,從2008年2455種增長到2013年的10401種,主要種類集中在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電視節目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錄音制品、錄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電視節目增長很快,輸出地集中在美國和英國。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以往我國圖書版權輸出的品種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如中醫藥、傳統國學、武術、繪畫書法類版權等方面。近年來,除了傳統的版權輸出品種,在科技、文化、少兒、文學領域也有長足進步,尤其是科技類圖書的輸出所占比重不斷增加,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體現了世界渴望了解中國的需求。廣播和影視版權的輸出也富有成效。廣播和影視企業常常采取座談會、專題會、對接會等形式幫助企業達成實現走出去目標。多家廣播影視節目制作企業通過租賃、收購、兼并、購買播出時段等方式在境外開展廣播影視業務。版權輸出的產品形態從過去單一的圖書、期刊版權拓展到音像電子、數字版權等多種形態。
從輸出目的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和英國還是我國目前版權輸出地集中度較高的地方。近年來,我國數字化在新聞出版業應用的總產值每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以網絡游戲出版、手機出版、互聯網出版等為標志的新型出版業態像一匹黑馬,一批大部頭、專業性強的出版物通過數字版權實現海外輸出,也帶動了紙質圖書版權的輸出?!笆濉币詠?,新聞出版“走出去”更加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利用最新的技術,載體正從以紙媒為主走向紙媒與數字媒體并舉,走出去呈現更多元化額局面。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電子書海外銷售收入已經超過500萬美元。
盡管我國的版權輸出數量增長顯著,版權輸出途徑不斷探索,但尚不能改變國際出版競爭中我國出版業總體仍處于弱勢的局面。
我國圖書版權的輸出與引進除了在品種總數量上,有較大的差距,在運營經驗、商業模式、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也有較大的差距。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語言環境、閱讀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圖書選題及內容要獲得國外市場的認同并不容易,有“水土不服”的原因。即使有了一些作品之前已經獲得了成功,但要判斷一本國內市場熱銷的圖書是向海外輸出版權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還是很難判斷。另一方面,稀缺的專業翻譯人才和昂貴的翻譯費用是中國圖書版權輸出所面臨的一大障礙。一本文學類圖書的翻譯費動輒幾十萬元人民幣,而且周期長達數年,這嚴重影響了國外出版社引進我過圖書的積極性。國內出版社提供不了高水平的譯者,也會影響到作品的海外宣傳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的出版社都沒有專門的版權輸出部門。有部門從事版權輸出工作的,最長也就四五年時間,一般也就三五人。這些從業人員對于國外出版市場的了解、渠道的熟悉還不夠深入,要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暢通的合作需要時間。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國家規劃進一步提出使新聞出版產品、服務、企業、資本“走出去”,擴展版權輸出與對外合作出版的區域和范圍,提高版權輸出質量。為此,各大出版社只有堅持從各自的產品和市場出發,積極探索,用更加專業的眼光,才能將優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1]劉曉蕊.2013年中國引進版圖書概覽[J].出版廣角,2014(3):44-47.
[2]徐啟建.中國出版開練“外向”功夫[N].中國教育,2006-09-07(5).
[3]李建偉,王志剛.版權貿易基礎[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