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部分明確提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近年來,內地11個自由貿易區均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內地城市中尚無自由貿易港。所謂自由貿易港,通常是指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外方船只、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也可自由往來。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中央釋放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利好政策之后,上海、浙江、廣東等多地政府競相推動自貿港的籌建工作。上海上報的建設方案提到,自貿港將對標國際最高水準,實施更高標準的貿易監管制度,根據國家授權實行集約管理體制,探索實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金融、外匯、投資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浙江制定的自貿港發展目標,初步計劃參照國際標準,推動以油品為核心的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廣東亦積極謀劃通過發展自由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港對標國際標準,反映在促進國內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上自貿港將擔當著重要的角色。2018年4月13日下午,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新聞出版工作者必須在輿論導向上,要充分進行引導。
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將是落實十九大相關要求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特定園區的建設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基礎,有能力讓對外開放“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自身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加之經濟全球化瓶頸逐步顯現,客觀上也要求中國在對外開放上有新作為。
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以滿足深度對外開放的新制度需求,并吸引全球的科技資源、人才和資本,在一些新興行業形成集聚效應,并通過高端人才推動中國相對發展較為落后的服務業加快發展步伐,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自由貿易港的核心功能,是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貿易轉型升級。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目的就是要讓全球高端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捷和自由,從而提升整個地區乃至國家的要素配置能力、經濟發展活力及國際價值鏈地位,發展參與引領全球經貿合作競爭新優勢。
面對中央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的號召,浙江、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海南、四川、陜西等地紛紛啟動了相關前期研究工作,希望在新一輪全面開放過程中搶占先機。這種以開放促發展的態度自然值得肯定。不過,要看到,越是對外開放進入到更深層次,越是需要把握好開放的力度和節奏,做到“蹄疾步穩”。就建設自由貿易港而言,尤其要注意三方面問題:
一是高開高走,嚴把建設質量。自由貿易港屬于目前國際上對外開放園區的最高級形式,體現了一個經濟體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相比于保稅區、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園區,自由貿易港對于政策及制度環境的系統性要求更高。特別是涉及貨幣金融領域的開放更是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因此,建設自由貿易港一定要謀定而后動,避免先天不足、后天修補、政策反復。
二是有序推進,避免“一哄而上”。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各地方以開放謀劃發展的意愿也日益強烈。一方面,很多地方都希望被納入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范疇;另一方面,任何改革和探索都會產生相應的社會成本和風險,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就可能得不償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意避免各地為“搶政策”一哄而上,從而影響對外開放的整體效果。
三是服務全局,對接“一帶一路”。根據中共十九大的部署,“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中國形成全新對外開放格局的重點。“一帶一路”建設將加強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貿易往來,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自由貿易港建設,則應以港區為載體,通過加強與相關國家制度和規則對接,促進貿易和投資更加便利化。因此,自由貿易港建設應該積極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才能在對外開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自由貿易港建設將為中國開放增添更多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