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蕾 花 卉
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就是發展經濟,可是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加深。目前,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規范與政策以期達到矛盾的相對緩和,但該制度在建立之初就存在著“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點,需要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條文與實施細則。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一項為環境管理提出的對策,意在保護環境,節省資源,同時達到預防和合理運用的目標。例如在某一地區計劃的重大工程建設、城市規劃等活動進行之前,先要對這些地區周圍的環境進行考察,并預測、調查、評價出是否在計劃進行中會導致周邊環境受到影響,對應的提出防止污染和破壞的辦法。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開展,不僅僅作用于環境管理方面,在人類社會中所起的功效同樣是意義十分重大。人們逐漸摒棄了先發展后治理的理念,將環境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在進行區域規劃時更加科學性、合理化。同時,也能最大化的防止或是減少一些建設項目對環境產生的嚴重不良影響。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被視為重要的支柱和法律制度,在國際上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環境影響評價法》雖然規定了對有關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但是只注重對建設項目,并沒有對政府政策的環境評價問題作出規定。而政府的政策,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政策,由于政策的靈活性,制定又缺乏嚴格的程序予以制約等特點,其實施對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立法思想其實還不夠解放,單一化、保守化的制度是不能及時跟上當前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腳步的。故而在理論上、實踐上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充實。
《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所列的三種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但對于第二十三條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權限,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各省市間因為地方保護主義,追求片面地經濟利益而犧牲了生態利益。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一些本來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經濟項目和建設工程,通過了各自地區的審批,被提上日程并付諸實施。
法律雖然規定了評審主體的評審義務,但是并沒能細致規范評審過程中所要用到的法律法規、政策章程。如此一來,一些政府部門既是審查主體又是評價主體,評審過程無形中即會添加很多妨礙利益協調的因素,為了確保眼前的利益作出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滋生腐敗。這些行為都會大大挫傷體制運行的積極性,同時降低了這項制度的可信度。
公眾參與制度一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也不例外。而我國的現階段,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只是流于形式,實際操作性并不強。相對籠統的形式并不能提起公眾參與此制度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公眾參與的信息及權利沒有明確,沒有相關標準,不具有可訴性,只能接觸到的淺層面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無法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
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源頭控制,完善環評原則,擴大環評范圍。不僅要重視具體的建設項目,還要擴大到宏觀性、戰略性行為,對環境進行全面地影響評價。使得評價更加科學化、精準化,避免了少數人片面化抉擇帶來的失誤和誤導,也能夠及時對某項政策進行更改和補充。這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最好方法。
首先加大市場管理力度,保證市場進行有序、高效的競爭,對審批項目進行嚴格過審。其次,細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主體的規定,明確各類事件的責任人,進行追責,且要加大懲治力度,使責任主體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最后,剔除審查主體和評價主體重合的情況,不再有出現紕漏時界定模糊,或者無人負責或者全部人有責的現象。同時可以通過進行定期考核的方式,確保審批機關的權威性、專業性、科學性,避免了行政部門的干預,也為機構不斷輸入著新鮮的血液。
在落實的具體過程中,要做到明確公眾的參與效力,聽取意見及時反饋,才能發揮出制度的自身價值,又增強了全民的環保意識。除此之外,在現階段,完善公眾參與的具體程序一樣迫在眉睫。我國在參與環評制度的程序上一直缺少律法條文支撐,未能建立健全的訴訟制度。一旦將具體的操作規范納入政策、法規,公眾就可以在參與環評制度時尋求到途徑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